“大语文”和地图的故事

工作室在二实小举办了寒假作业设计分享以及课题结题报告,让我越来越体会到“大语文”真的很有趣,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中坚力量陈文婷说,现在的老师一定要懂得很多,否则无法回答小学生的一些问题。我想这跟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现在小学生知道的东西有可能是古人一辈子也不知道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通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不仅仅是几篇古诗、课文,如果细细研究选材,会发现教材内容还真涉及到不少领域的知识。涨姿势的图片
记得在小学语文课上,课文具体讲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课文引发的讨论倒是让我和同学没闲着,甚至在放学的路上还没完没了地讨论。一回到家就踩着凳子爬上书架翻出《十万个为什么》来一探究竟,答案和我想的一致,第二天拿着书在同学面前嘚瑟得不得了。估计如今的学生很难有我儿时的乐趣了,因为打开手机一搜,答案就出来了,那些在书中“苦苦”寻找知识的快乐也没有了。可能这也是当代某些老师和家长的第一反应: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读书。
其实小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世间万物都会有强烈的探索心理,只是我们运用科技的方式可能出了偏差。科技带给教育的不应该只是1+1=2的结论,更应该是一种在探索过程中的学习体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幸的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无法去到那么多的地方,可书籍和现代科技就解决了我们想去而去不了的难题。我特别推荐央视频道的《跟着课本去旅行》这个节目,它就非常适合“大语文”教学。今天工作室的分享活动中,不少老师也提到了,并且分享了更多高质量的纪录片,很值得一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地名,特别是在讲解古诗的时候。平日里一些学生也会提出类似“那是哪里?”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时,我们往往回答“你不需要知道,那只是一个地名”或者像英语刷题训练“你读的时候直接跳过去,把它当作A就好”。这样的回答真的好吗?不好,至少我不认为好。因为这不大符合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很多时候他们多少会有一丝失落。所以我有个习惯,只要是我带的班,我一定会买来一幅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挂在教室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看。要知道世界之大,自己之小。可能现在这些国家、地名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名词,但当他们长大成人,说不定那个名词就已在他们脚下。
我有时候也在问自己,我们教语文到底教的是什么?教材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今天不少老师分享的年味活动,使我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教育首先是为了传承,继而发展。
也许自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体会到这个道理的。小时候姥爷喝茶时听戏曲看京剧,我只是觉得哇哇哇的闹腾,对街头戏曲更是觉得不堪入耳,可现在我倒是愿意花上时间在一桥桥头听一听那些有意思的声音;小时候看见街头写对联的好像也没觉得多了不起,但我现在看到水墨丹青心里就会多了份宁静,握起毛笔有时也感觉得到自己和笔、纸之间的神奇交流,虽然目前只是浅尝入门,但已觉得此门莫测高深。
“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大语文”和地图的故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