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为什么会念经呢?

看到一篇文章。
某名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来的家长一个赛一个厉害,都是闻名全国的这家那家,还有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这种资源,别说普通学校的老师、家长、学生有多羡慕了,就是这所名校的家长们,也对孩子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如此优质的资源兴奋不已。
结果孩子们回家后,不以为然地回答兴奋的家长:那不就是谁妈妈、谁爸爸吗?
那种语气是不以为然的。
那些在各自领域牛气冲天的名人,在孩子们的眼里,只是班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同学一个普普通通的爸爸妈妈而已。
家长的感受复杂得难以言表,这些应该出现在新闻和教科书里的人,隔三差五就在孩子们身边出现一个,和蔼可亲地给孩子们上一节课。难道因为孩子们司空见惯了,也就没有了敬畏之心?

很多年前单位排练一个大合唱,要参加区上的比赛。
放学后,工会把大家组织到一起,音乐老师负责排练。大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热热闹闹地聊天说笑,年轻的音乐老师根本指挥不动。每次都把时间浪费在组织上,真正的排练就顾不上了。两周过去了,大合唱的雏形都还没有出来。
眼看比赛日期越来越近了,领导沉不住气了,从外边请了一个专业人士来辅导。
领导陪着这位中年女士进了会议室,给大家介绍了几句,该女士就利索地上岗了。她让大家按合唱的队形——音乐老师已经排好了——站好,然后在另一位音乐老师的手风琴伴奏下听大家演唱了一遍,指出问题,再唱一遍……
就这么重复了几次,大家注意力集中,服从命令听指挥,没有一个人闲聊开小差,而且气势高涨,效果非常明显,感觉直接拉去比赛都可以了,再也不担心会丢人了。
这次训练结束,大家啧啧称赞:
专家就是不一样,效果立竿见影。
果然还是要花钱,花钱请来的人水平就是高。
这效率太高了,以前咱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就是,五六次排练都赶不上人家一次排练的效果。
……
音乐老师委屈得眼泪汪汪的。当时我也是一个年轻教师,她就跟我嘀咕:你说人家说的那些我没说吗?怎么别人一说就管用了、我说就没用呢?还不是因为他们都不听我的吗?
我想了想,音乐老师说的没错。音乐老师的水平没有任何问题,她给学生排练的大合唱在学校的比赛中一骑绝尘,让当时的我非常惊讶,没想到就一个大合唱能折腾出那么多的花样来。
专家真没有教给我们什么新东西,只是大家都认真地听她讲了,还照她说的做了,效果也就出来了。可怜的音乐老师,没人把她的要求当回事。
那是我第一次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有了真切的体验。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外地来的和尚比本地和尚念经念得好。
这句话还有来源。
据说禅宗马祖的老家在成都,他的父亲是卖簸箕的。马祖得道还乡时,全城轰传来了个高僧,等见了面大家都嚷:“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呀!”敬畏之心马上烟消云散。
马祖不胜感叹:“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其实,就念经而言,本地和尚不见得会输给外来和尚,但是人们对于外来和尚知之甚少,心存神秘而充满期待。本地和尚就不一样了,知根知底,优势变成了劣势,长处变成了短处,从美学上讲,就是产生了审美疲劳。
这句话现在多用于贬义,说的是有些人做事或处世不相信身边熟悉的人,却盲目地信奉外人。只要你稍稍想想,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涨姿势的图片
回到开始。
名校学生的家长进课堂,能让孩子们享受到各种稀缺资源,可是,因为这些名人都是孩子们身边某个小朋友的父母,就消解了神秘感,也就让这些难得的优质资源失去了作用。
据家长观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并没有因为这些海量的优质资源而拥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格局,反而因为唾手可得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含金量。
可见“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普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好现象:拥有这些好资源的人并没有珍惜,这些资源也就没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普通人虽然没办法拥有这些资源,好像也没有多大损失,若能偶尔接触到这些资源,那能产生的作用可能就非同小可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外来的和尚为什么会念经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