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他是谁?(2)

他代表他们组上台,讲解《论语》中的一则。
老实说,看到他们组选他上台,我窃喜。四人一组,他的语文基础最弱,其他三人比他高了可不是一星半点。如果他们合作的结果是不但让他搞明白了,而且还能讲清楚,那这则《论语》就完全可以放手了。
涨姿势的图片
周六下午真正让人体会到炎夏的威力了。学生即使想努力振作,保持表面的精神,脑子估计也昏昏沉沉。总得对得起高温的煎熬有点收获吧,我就调整了一下学法,留时间让他们四人一组自学,我巡视答疑。时间一到,选中的组派出一人上台给大家讲解,并接受下边同学的提问(或者叫为难才更合适)。如果被问住了,四个人都要接受惩罚。所谓的惩罚,就是“罚站”。夏天罚站挺好的,不会睡觉,所以经常有同学主动罚站。正上着课呢,你就看到某个同学摇摇脑袋,拿着书站了起来,到教室后边站着上了。
除了保持清醒,合作学习的好处还有一些。比如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自己搞明白容易,给别人讲明白就比较难,有时候讲着讲着,还有可能发现自己原来是“伪”明白;如果真能给同学讲清楚,自己对这个知识点一定了解得更透彻了。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如果要代表本组上台,他就有了压力,必须振作起来努力学明白,免得带累其他组员。有人的这种自觉其实是被逼的,他们自己早已不在乎答不出来被罚站了,可是,他们还是在乎其他同学感受的。
规则既然是这样定的,大家一般派出来的就是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指定某一组必须让某一个同学上台。
这次可不是我指定他上台的,那就说明他们组内已经达成了共识,四个组员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你说我能不暗喜吗?

他拿着同桌的书站在了讲台上。
为什么不是拿自己的书,而是拿着同桌的书呢?因为他的书借给三班的同学啦。
5月28日我就写过他的书借给同学了。很有可能这只是我发现的时间,真正上课没书的时间还得往前推,到了6月5日,他的书还在继续助人为乐呢。
不过他向我保证了,下周一,也就是6月7日,他会把书要回来的。
他当初助人为乐时,那个同学还在二班,后来去了三班,也就是说搬到另一栋楼去了。虽然校园不大,可是从这栋楼的一层到另一栋楼的一层要回课本,那距离对他来说,丝毫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遥远。一定是这样,不接受反驳。什么?如果上厕所顺路要回来,也就多走十来步二十步而已。十来步二十步不也是距离吗?你怎么能用一般人关于距离的概念来要求他呢?他怎么会是一般人呢?
学校一定得知了他的特殊情况,为了解决他的这一世纪难题,决定把教室也搬到那栋楼去啦。这次我终于能够相信,他大概也许可能差不多可以在周一要回课本啦。

他开始讲解了。
这则下边的注释很详细,他就照着念了。原本的要求是自学的时候借助注释,但要把注释消化了,等讲解的时候就应该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了。算了,让他先念吧。
下边爆发出一阵笑声,原来他念注释太投入,已经念到下一则的注解了。
他还得接受下边同学的提问。这个环节的要求就是为难台上的同学,尽量让他答不上来。唉,其实都用不着怎么为难他,他就出了好几个错。
于是,他们组的其他三个同学只好陪着他罚站了。他们也不怨,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没有让他学明白,也有责任的。

他也就是语文弱点,其他科绝不差,要不也不会在一班坐着。
前一阵,默写《论语》中的几个句子,要求写完后自己先检查,然后同桌互换检查,如果再让我检查出错别字,俩人一并罚。
经过他旁边时,他看着我,我觉得那是确保默写万无一失之下渴望我检查的眼神,我就拿起了他的本子。他很自信,说自己查了,同桌也查了,可还是让我这双火眼金睛找出了一个错字,当时他简直都呆了。
其实吧,他就是把“君子”的“子”写成了“之”,就是个笔误,算不得错别字。但过了两遍还是发现不了,这也是个问题吧。

他是谁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猜猜他是谁?(2)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