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要不要穿校服说开去

我是一直赞成学生穿校服的。

赞成总有赞成的原因,比如防止攀比,可以让学生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学业上;比如可以保护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让他们不至于自卑;比如穿校服不但方便了学生,还能约束他们的行为,也方便学校管理……

不过反对方提出的理由我觉得也有道理。比如泯灭个性;比如并不能真正防止攀比,不信看看学生脚上的鞋子……

如果寻根溯源,我似乎有点意识到我为什么赞成穿校服了。

涨姿势的图片

我的中小学时代没有穿过校服。那时候大家都穷,衣服能蔽体能保暖就完成了衣服的全部功能,大家都没有讲究的条件,衣服也就不会给某些人带来荣耀,也不至于给另一些人带来自卑,也算发挥了校服的部分作用吧。

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衣服带来的极大差别。

为了我上大学,妈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给我置办了新行头。这些行头和我高中时候的衣服比起来,那提升的就不是一两个档次了。

可是,进了大学,我立刻意识到我的衣服颜色土气,样式土气,也不合身——妈妈买衣服时,恨不得一套衣服能管我的一年四季,夏可单穿,冬能套在棉衣外边,哪能合体呢?

举目四望,自卑之感就油然而生。

我们下一届学生按要求必须军训,我们可能是不用军训的最后一届学生。等他们从军训基地训练一个月乘坐大卡车返回校园时,嘹亮的军歌,还有整齐划一的军服,完全看不出谁来自城里谁来自乡村的区别。我当时怎一个羡慕了得。

也许,我赞成学生穿校服的根源就在这里?我一直以为这是自己理性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其实可能只是自己某一段人生经历的一个投射而已?

这么一想,我们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时候,背后会不会和我们个人人生的某一段经历密切相关呢?当然,这并不表示我现在就赞成学生不穿校服了,我只是想说我们的很多看法可能都和我们的经历和认识的局限有关。

 

联想到英国的伊顿公学。

这是一所大名鼎鼎的学校,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出20位英国首相,培养了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等等名人。它也是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母校。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

而伊顿公学学生的服装,不是为了消除差别,而是为了彰显差异和不同。

伊顿公学为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服装。国王奖学金获得者,可以在黑色燕尾服中,再加一个披风。伊顿的“明日之星”,可以穿上不同颜色的马甲。如果再配有银色扣子,就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是有权参与学校政务的。

让优等生在着装上拥有特权,目的是让他们获得足够优越感、荣誉感和尊严感。但是,学校难道没有想到这会给不够优秀的学生带来压力吗?会不会让他们变得自卑?会不会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仔细想想,好像并不会。即使会,也没必要为了迁就这部分就把天平向低处倾斜吧。

伊顿的着装区别,看似体现出等级观念,其实彰显的却是公平竞争的精神: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获得着装上的特权。这种规定能极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的动力吧。

强制学生穿校服(以及类似的规定)带来的公平,是一种低水准的向下看齐的公平;伊顿公学的差异化着装,倡导的是一种向上看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提升平均线带来的更高级的公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从学生要不要穿校服说开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