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杏坛”“杏林”各指什么吗?

部编语文必修上册有一篇传统课文,就是韩愈的《师说》。《师说》也像过去一样,配了一幅插图,叫《杏坛图》(南宋版画)。

 

平时,很多人大概不太关注这些插图。也是,看不看插图对理解文本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这幅《杏坛图》我觉得有些意思,可以稍稍关注一下。

作品的图片

“杏坛”是什么?既然做《师说》的插图,顺着这个方向也不难猜测,应该跟教师、教学有关。

那我们经常听到的“杏林”又是指什么?跟“杏坛”有关系吗?

这不就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吗?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庄子·渔父篇》。

孔子到处聚徒讲学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称“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大成殿前“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就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现在,“杏坛”一词已成为教育这行的美称。如“三尺杏坛写春秋,一枝粉笔画古今”就是用来赞美教师的。“舌耕杏坛”指教师职业,“杏坛耕夫”自然就指教师了。

“杏林”原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杏林”的典故出自《太平广记》。

三国时期吴国的董奉隐居匡山,为人治病不收费,但要重病痊愈者植杏五株,轻病痊愈者种一株。多年之后,他治愈的病人无数,得到了一片有十多万株的杏林。

杏树结果,董奉又对人们说,谁要买杏不要钱,用谷子换就成。董奉就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旅资不足的过路者。

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往后渐渐扩展为医护人员的代名词,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护工作者。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指那些医道高明、医德高尚的人。

现在,除了“妙手回春”,我们也可以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杏林春秋”来赞颂医生医道高明,还可以用“杏林妙手”来称赞医生。

由此可见,“杏坛”和“杏林”是指两个不同的职业,分别是教育和医道,不能混淆。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除了《师说》,部编版必修下册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附了一张《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安排的语文活动中有一个就是了解“地图的意义”。

 

可见,插图虽小,但既然出现在教材上,就不应该被忽视。它不但和学生获取知识密切相关,还会影响一代人对课文的印象,理应受到重视。

作为教师,也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插图,理解插图和文章内容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你知道“杏坛”“杏林”各指什么吗?

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