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今天算是找到了答案

中秋回老家看老爸。

饭后坐在家里聊天,我又开始纸上谈兵,用语言构建我梦想中的院子:哪个地方种菜,哪个地方种花,哪个地方修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

说着说着,我想起很小的时候我就在院子里实践着自己的田园梦,我骨子里一定有花农、菜农的基因,我第一次深切地意识到我真是农民的后代。

几岁的时候,我就在院子里的树坑下边,给自己圈出一块地,用铲子挖一遍,算是松土,刨平后撒下指甲花种子,我从来不会忘记浇水。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虽然树阴下光照不足,里边的指甲花营养不良,长得细胳膊细腿,但依然给我开出了一些花儿,能让我包在指甲上,满足了那个年代对美的渴求。老家的院子(5)

作品的图片聊着聊着,我又想起当年家里有一个抽屉,里边专门放各种各样的种子,一个个用纸包着,上边写着“指甲花”“地雷花”“豇豆”“菠菜”“丝瓜”等字样。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还有各种蔬菜的种子,都会被包着一个小小的纸包里,等来年清明前后种到土里去,然后挑几个长得最好的,让它们留在枝头长老,收上一些种子,晒干包起来,再等待下一个清明。

也因此,我记得最牢的一句谚语就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家里怎么不留种子了?

一直对园艺感兴趣的小弟为我答疑解惑:现在的种子都是从外边买的,自家留的种子问题太多,产量太低,早就没人留了。不想自己买种子也行,可以直接买别人育好的苗,道理一样的。

我若有所思,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我们小时候,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吃饭好像都是一个大问题,细粮少粗粮多,还常常吃不饱,饿肚子的体验其实并没有过去多久。

那问题来了:土地并没有增加,人口还增长了不少,粮食怎么反倒有很多盈余了呢?

当年心心念念想上西农的小弟,就因为多考了些分,所有人都觉得上西农亏了,他只好委屈自己上了另一所高校。这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谁能想到兜兜转转,如今的他从事的还是跟植物相关的工作呢。

小弟继续解释:还是种子的问题。

在小弟的回忆中,有一件跟种子关系密切的往事。我们应该是共同经历过的,可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小弟却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年,爸爸去外省出差,买了些人家的小麦种子。那一年,我家的小麦大丰收,估算亩产有1000斤,全村都轰动了。要知道现在的高产小麦亩产近2000斤,可当年七八百斤都是人们的梦想,一般五六百斤就算好的了。

于是,村里很多人家都用口袋提着自家的麦子,来我家对等交换,要当作来年的种子。

据小弟回忆,过去我们那里种地,所有庄稼,包括小麦和包谷都是自家地里留的种子,一年一年循环种植,人整天被那点地困着,受苦受累一年,收获却很有限,填不饱肚子是常态。

可惜的是,换了我家小麦当种子的人家,第二年的收成依然不好。

 

小弟回忆,那种种子一亩地播七八公斤,远远低于村里人的既有经验。他们不肯按七八公斤播种,播下的都是十一二公斤。最后导致麦苗太密,麦秆纤细,接穗的时候又刮了大风,麦子被刮得匍匐在地上了,产量不但没增加,反倒连过去的亩产都没能达到。只有我家,还是严格按要求播种的,产量照样傲人。

除了种子,知识在这里也发挥作用了。

说到知识,小弟又说起现在种红薯,地面上的秧子很少,营养都给了地下的果实,产量当然高了。还记得当年咱们这里种红薯吗?地上的秧子茂盛得很,不得不使劲撤掉一部分回家喂猪,不然就只能疯长叶子,地下的红薯就长不好了。

凭经验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也有可能一直都不知道某种庄稼到底该怎么种。如果觉得种地就不需要读书,一定是天大的误会。

小弟还记得那时候村里也请人种西瓜。瓜地里个头最大、长得最好的西瓜,会被刻上十字,牢牢看住,保证让它长到十成熟,摘下来切开,找几个人到瓜田里来吃,就一个要求,瓜子必须留下来。这些瓜子就是来年的西瓜种子。

小弟说有一个歇后语“西瓜上刻十字——瓜种”,就是这么来的。

 

可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歇后语的,虽然我一听就知道这是骂人的,却想不到它最初真是和西瓜种子有关系的。

现在,地里、院里种的东西,都是从种子公司买回来的种子,没人再像过去那样自己收种子一代代循环种植了。效果显而易见,人们比过去不知轻松了多少倍,地里的产量却在节节攀升。

但是,危机依然存在。

现在这种种植方式,种子是需要年年买的。小弟说我国的很多种子都来自国外,除了金钱不断支出之外,还有更大的风险……

他还讲了很多,怎么育种,怎么控制植物的某种基因……反正我也不懂,听得也稀里糊涂。

我只是感慨,小弟当年若是真的上了西农,也许会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呢,毕竟兴趣的力量是强大的。

现在只能一声叹息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今天算是找到了答案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