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和外文词

听专家评课。
专家认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不能说OK之类的英文单词的,汉语的纯洁和美好,是需要语文老师守护和捍卫的,这本就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下边的语文老师都会心一笑,表示认可。
=涨姿势的图片 第1张
过后,我想了想,发现这个问题还是大有说道的。
我一直很反感学生在作文中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搞得不伦不类的。有本事你全用英语写,我看不懂可以交给英语老师看,你只加几个单词算怎么回事?显摆吗?也没见你英语学多好……
还有,放学后,学生和我说“拜拜”时,我一直顽固地坚持和他们说“再见”。
 
可是,我似乎刚刚意识到,现在我和学生说“再见”和“拜拜”的时候几乎是一半对一半的,学生开口说“拜拜”,我的“拜拜”就会脱口而出,再也不会顽固地坚持用自己的“再见”回应学生的“拜拜”了。
我是什么时候被同化了还不自知呢?
 
我发现有时候汉语和英语在表意时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我爱你”。
生活中,除非对小宝宝说“我爱你”,成人世界这三个字不太好出口。其实,大人对小宝宝说“我爱你”的时候,常常也不是原模原样,而是变成“妈妈爱宝宝”之类。在成人世界里,即使是恋人,“我爱你”这三个字要出口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也许跟我们中国人的含蓄性情有关。任何事只要一出口,力量似乎就被削弱了,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才是最好的状态。而且,我们似乎还有一种谜一般的自信:虽然我没有说出口,但你应该心知肚明。可是,事情往往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没有说出口的情感,对方常常get不到。我居然下意识中在这行文字中间自如地插入了一个英文单词,该死。
但“I LOVE YOU”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任何时候对任何稍稍熟悉一点儿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带点儿调侃,又带点儿真诚,就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了。对方接受的时候也轻轻松松,没有任何障碍,更不至于在没有准备好时,被汉语的“我爱你”吓个半死。
可见,同样是“我爱你”,汉语比英语程度要重得多,情谊要浓得多,自然不能也不应该轻易出口。那如果要表达稍稍比“我爱你”淡一点的感情要怎么办呢?总不能说“我爱你一点点(或者百分之八十)”吧。这个时候,“I LOVE YOU”就可以出场了。
同理,“对不起”和“sorry”好像也是这样。
明知自己错了,要郑重其事说出“对不起”还是有很沉重的心理负担,知错就认就改当然是美德,可太不容易了。接受道歉的对方,接过这沉甸甸的三个字,心里负担怕多少也有点沉重吧。即使道歉的人非常真诚,接受的人也天经地义,可双方的关系从此之后似乎还是会变得生分些,再也回不去从前了。“sorry”的语义就没有那般重,可以把真正的歉意裹在真假难辨的玩笑的糖衣炮弹里。说的人轻松,听的人也不沉重,大家还有可能回到原来的关系上。
 
这是不是我们在生活中下意识使用某些英文单词的原因之一呢?
涨姿势的图片 第2张
生活中不得不说英语单词,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词还没有合适的汉语词汇可以代替。
比如Kindle。Kindle是由亚马逊设计和销售的电子阅读器,因为携带方便,容量大,成了很多人手头常备的读书设备,尤其是出门时的首选。
日常生活中,你当然可以叫它电子阅读器。可这个名称比Kindle啰嗦,还显得不够亲民,有点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意味。两相比较,似乎还是直接叫它Kindle方便些。
像这类词,如果以后有了规范的汉语词汇来取代,问题应该就迎刃而解了。
 
语言就是个交流的工具,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过程中,老词缓慢地却也是不断地在消亡,新词也在不断诞生。如果拒绝一切外来词,汉语会不会越来越消瘦了?
各国的语言其实都很难保持绝对的纯粹,都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牛津英语词典收入中文词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牛津英语词典已收录的中文词汇大概有1000多个,如“fengshui(风水)”“guanxi(关系)”等。据说“大妈”一词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入到英语单词的世界中了。
 
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作者借韩麦尔先生之口喊出了“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其实我觉得汉语才是。
词汇的相互融合一定有利有弊,专家会总结出很多的利与弊来,不过要完全杜绝似乎不可能。
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起码要不滥用,要慎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维护和捍卫汉语的纯洁当成自己的职责所在,但也不宜过于保守,拒绝任何变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语文老师和外文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