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心、人品无不落下现实社会的烙印。

一不留神,就住进了一家大医院,一住就接近一个月,期间,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唯有“陪护”的许多场景让人难以释怀,这里想把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记录下来,还原一下当今社会的现实与人性。

涨姿势的图片

+13号和+14号是先后在过道上暂住的男初中生病号,他们都是在体育运动中,因用力太猛、动作太大、蹦跳太高,而拉伤了胸部,造成肺撕裂并有气泡和积液产生,急需在胸外科手术。陪护他们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父母。据我观察俩病号大不了十五、六岁,身体硬朗,四肢灵活自如。然而,他们的父母小心翼翼地给他们喂水、擦汗、宽衣、解带、套袜、穿鞋;早起打来兑好的温水,拿出口杯盛满水,端上水杯,喂到嘴边让儿子喝水漱口,再递上已经挤好牙膏的牙刷,站在一旁耐心观看儿子刷牙,然后为其洗脸、挤帕、梳头、扣衣;父亲买来早餐,母亲端上碗一口一口地喂,父亲拿着餐巾纸坐在一旁,时而擦擦儿子的嘴边,时而擦擦儿子的额头。母亲才去收拾碗筷和剩饭,父亲就赶快端来温水喂到儿子嘴边,让其再漱口;然后父母一前一后扶其上厕所,等待一天吊瓶点滴的开始,要么是父亲陪在身边,要么是母亲陪在身边,生怕有半点闪失。药液刚刚吊结束,要么是父母把香蕉去皮,递到嘴边;要么就是母亲把削好的苹果用开水烫了再用牙签插上送到嘴边;傍晚,父母用同样的方式让儿子洗漱完后,父亲打来一大盆温水端在身旁,母亲就亲自为儿子洗脚、擦水,扶起上病床,把个枕头反复摆放直至理想,将被子反复牵拉,生怕有一点点没有盖好。将病号安顿好后,才拿出简易床椅,父母轮流在旁边休息,即使患者入睡了,但必有一人在旁边神情专注的盯着儿子优美的睡姿和俊美的脸蛋。术后医生要求患者要多多散步走动,一般都是父亲提着导管输液壶,母亲搀扶着爱子,左右一个陪着走圈圈,直至出院。我把这等“陪护”排在第一个来写,是要展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疼爱,本来患者是胸部的病,其他部位均正常,很多事情都完全可以自行完成,可做父母的,哪能舍得儿子受苦,非要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不是贪图什么,是一种本能的大爱,是其他不可媲美的大爱。

51号床和52号床躺着的都是两位男高龄患者,年龄80岁上下,他们的共同处都是请的专业女护工担任陪护。两位老者术后身体特别虚弱,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全靠陪护料理,可能是年迈的缘故,身体恢复得十分缓慢。本来这就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可是因为父母太有能耐,把子女培养得很有出息,都在外面有不错的工作,在“敬业”和“尽孝”中,选择了忠于职守,请护工代为尽孝的方式,没法亲自陪护。在我看来,专业的陪护真的比起亲属陪护要好许多。因为,他们长期干着这一行,知情知底,掌握院情,熟悉护士,按时作息,特别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在护理中能细致入微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譬如,患者需要做理疗,她们在运用理疗设备上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操作娴熟,既合理安排在有效时间里,没有半点闪失,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更让护士放心喜欢,这一点,亲属陪护远远不如,有时护士给亲属陪护耐心示范教导,可许多还是不会操练。女陪护护理男患者,在换衣裤,上厕所,特别是在床上大小便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些尴尬,然而,这些女护工就跟女医生一样,毫无尴尬之态,更有娴熟护理的操作,将患者护理得周到体贴。她们的无奈也是生活所迫,为了每日那不足两百元的护理费。老人一旦患病,动不动就发脾气,决骂不堪,护工总是宽容不与计较,还面带微笑,偶尔还调侃一下患者,又把患者逗笑。有的家属在护理结束时,总是百般挑刺,不但不记恩情,反而克扣那为数不多的护理费,让专业护工苦不堪言。这两位患者的不同处是,51床有儿子偶尔看望,52号床有女儿经常慰问。儿子与儿媳来看望时,一般都是空手,儿子一番了解情况后,就给护工安排了许多注意细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自己从不接近,儿媳只顾玩手机,不闻不问,稍待片刻立即走人。女儿和女婿来看望,总是带着飘香的饭菜和水果,女儿就让专业护工去休息或者给两小时时间可回家看看。女儿一边轻言细语跟父亲交流情况,一边慢慢用勺子给父亲喂饭菜,擦嘴巴和汗水,偶尔再递上纯牛奶让其慢慢饮下,吃完饭后,女儿端来热水为其洗脸擦身,更换干净衣服,装好脏衣物带回清洗,一会儿搀扶上厕所,一会儿陪其看电视,一会儿询问父亲还有什么需求。可是女婿就在一边专注地玩着手机,若无其事。

+19床是来自甘肃省的一位73岁患者。他是为大儿子修房时,从房上摔下来,摔断3匹肋骨造成胸腔积液的伤者。是二儿子晚上送来的病号,挂上号,寻到了医生护士将其父安置在过道临时床上简单叮咛了几句就匆匆地离开了。第二天中午1点多和晚上8点多,二儿子分别送来早饭和午饭,连续给父亲道歉,说是太忙了。患者吃饭期间,儿子详细询问了医治情况后,收拾了餐具,急急忙忙就走了。父亲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不住地摇头。第三天和第四天,依然如此,患者一到开饭之时,就在过道上翘首相望电梯出口,多么希望儿子随时出现。但是……,我忍不住就问他,你自己带钱没有?他不好意思地说,有钱!有钱!我就建议他,早7点多和下午5点多,有餐车来卖饭食的时候自己买点喜欢的先吃点嘛,再等你儿子送饭。他说,那吃重复了浪费!我就跟他笑谈:你都70几岁的人了,挣钱为啥?你这次命大,从房上摔下来,还活着是你的幸运,要不然一口气不来,你积攒那钱又为什么?他不住地点头,从那以后,他就自己买起吃了。他给大儿子修房受伤了,大儿子没能来陪护,想靠老二,老二是与M县的女朋友结婚,又在H市买房定居的。受媳妇严管,也无法专心陪护。期间,没见到其他任何人探望,好在经过近十天的医治,终于出院回甘肃了。

+9床是从Y县赶到呼吸二科就医的女患者,其女陪护。一切安置妥当后,女儿就在她妈的病床上睡觉了,患者坐在床上另一头不住的叹气。她们的行李中,最显眼的就是装了厚厚一叠影像片子和一大袋子西药,看来花钱不少,病没医好。是日半夜非常安静 ,突然啪啪一响,惊醒了许多病友,原来是女儿把她妈妈挤到了床下,患者挣扎着爬起来,干脆不睡了,就轻轻的走在过道椅子边坐下来,在那悄悄的哭泣。这患者和陪护好似打了个颠倒,睡病床的是陪护,而患者为了就医借下债务还不知能存活多久而思绪万千,怎么能睡得下呢!!!

重症监护室2号床,中午11点多,安置下了刚从手术室出来的女患者。因肺部肿瘤做了微创手术,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声音微弱,不断呻吟。陪护她的是其丈夫和女儿。她丈夫很少与外人有个语言或眼神的交流,只专注于自己的妻子,对妻子都是轻言细语,多次在耳边用悄悄话哄她,或者是在额头上亲吻她,但是患者对本次患病手术有很大的不满情绪,可是又因为疼痛语音沙哑而无法争辩。她女儿乖巧懂事,很会逗妈妈开心,只要她轻轻说几句,患者脸上立马阴转晴。最让她难受的是咳嗽不止。父女俩一会儿把她扶起坐到又把她放下去睡到,一会儿让她左侧入睡,一会儿又让她右侧入睡,但不管她们怎样折腾,都还是不停地咳嗽。我看患者实在受不了啦,建议她们立即请教医生和护士,医生来现场察看后,开出了针药和缓解咳嗽的辅助措施,患者的咳嗽渐渐好转,可是她们又来把她扶起放下,一会儿推向左侧,一会儿又推向右侧,丈夫折腾了女儿又来,父女折腾了亲家母又来,把个病人折腾得烦躁不安、咳嗽不止。这种过度陪护让人费解,我就直言:好人也经不起如此折腾嘛,何况她是个病人?你们能不能让她自己摸索选一个自己比较舒服的姿势,让她多休息一下?她们看了我一眼不动了,患者采取坐式,后背垫了双枕头,用医生教的双手环抱搂胸,一下子就不咳嗽了,患者默许现在舒服了,可以好好休息一阵子了,陪护再次发出了微笑。过度陪护,虽体现了爱心无限,但效果适得其反。

在胸外科的过道,遇见一位80多岁的残疾人患者,他拄着拐杖,侧着身子,腿脚不灵,脚掌向右侧歪起,每前进一步仅有十几公分,看上去确实行走艰难。这次做了微创手术,负责陪护的是他老婆。有一天,他在过道里转圈圈时,大声谩骂他老婆,语言粗俗,不堪入耳,声音洪亮,再劝不听,直让他老婆“滚”!其他病友都十分费解,你都这个样子了,且正在术后困难时期,正是需要有人陪护的关键时刻,你怎么能让她“滚”呢!!!傍晚,就换成他的女儿来陪护。有些好奇的病友就问他女儿,才知道:她老妈说话做事啰嗦,她父亲不吃香蕉,她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让他吃,她爸不喝冷奶,她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劝他喝,……

从Y县来的一位女患者,无意检查中发现肺肿瘤,要做手术,自己对这突然的病情难以接受,因为怕疼,很不情愿手术。但是家人认为手术不能拖,必须尽快手术。家人连哄带催住进了病房。担任陪护的是其丈夫。从她们的言谈交流中,明显看出,阴盛阳衰,患者有些强势。但丈夫不与计较,总是言听计从,宽容以待。那天,12点20,患者被拉进了9楼手术室,丈夫一直守在门口,不离半步,先后去手术室的都陆续出来,唯独不见妻。他焦急万分,好不容易等到晚上10点许,医生开门说:该患者在手术中遇到新问题,给手术增加了难度,患者需要继续留观。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问情况,医生就关上了门。丈夫怀着不安的心情,干脆将简易床搬到手术室门口,一边休息,一边等待。第二天,医生又将患者转到8楼重症监护室继续留观,丈夫又把简易床搬到监护室门后等候,不曾离开半步。两天两夜,丈夫虽然没有接触到患者,但连续的坚守,足见丈夫的责任担当。

在众多的“陪护”里选取这些片段记录下来,没用实姓实名实址,也没有图片影像佐证,但都是非常真实的镜头,没有半点弄虚和浮夸。写下这些是愿与大家共同探索当今社会身患重病不能自理该怎么办的问题,谁该护理?护理什么?怎么护理?特别是大病与金钱、尽忠与尽孝、宽容与耐心等等发生碰撞的时候,人性、人心、人品无不落下现实社会的烙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人性、人心、人品无不落下现实社会的烙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