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

学会用认知来驱动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到达成长的彼岸—-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认知驱动》

涨姿势的图片

 

《认知驱动》
(200千字)
(读于2023年8月30日)

作者介绍

周岭,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内容简介

 

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一个人最终的成长也是通过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来实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内心强烈希望变好,行动也非常努力,却始终无法做成事情,这背后的原因通常是缺少价值意识、输出意识、创造意识、作品意识、利他意识…..本书将通过“做成一件事” 的心法和技法两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通过创造个人价值获取人生的成就、幸福和意义。从“习惯养成”到“技能培养”,从 “对内输入”到“对外输出”,从成为“更好的人”到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这些刻意的转变会让我们走出焦虑的怪圈。

 

 

内容笔记

 

上篇 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第一章 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

 

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只有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才能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

 

“利他就是利己”这句话,真不是什么鸡汤,而是这个世界无比真实的运行规律,谁能早一天正视它,谁就能从中受益。

 

一旦我们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的时候,很多浮躁就会马上消失;当我们开始思考,做什么事能够给别人带来长久价值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新天地;当我们开始想办法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那束亮光出现。

 

写作、成长和成功其实是一回事:写作就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成功就是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究其根本,它们都遵循价值交换规律。

 

利他的本质是爱,它的力量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爱得有多深、爱得有多广。

 

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我们既要有利他之心,也要有利他之力,二者缺一不可。

 

利他从接纳利己开始。更好的成长者不会刻意抹杀自己的本性,而会主动接纳它,因为只有接纳了利己,我们才能坦然地向它告别。回避和自我欺骗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查理.芒格)

 

被动社交,用作品替自己说话。所谓的被动社交—-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越是在传播手段发达的社会里,越要坚守价值。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缺乏传播途径了,但价值依旧稀缺。

 

 

第二章 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

 

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六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改变你的结果,改变你的过程,改变你的身份。

 

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

 

“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乐观的原因,只有态度和信念改变了,事情才会朝好的方向转变。

 

坚定信念和降低期待并不矛盾,因为坚定信念就是做最好的准备,而降低期待就是做最坏的打算,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促使自己更好地行动,并最终产生好的结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刀子嘴的人不太可能会有豆腐心。喜欢用“刀子嘴、豆腐心”来形容自己的人,大概率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由和借口。所以,提醒自己口出善言,多体察别人的感受,会让别人感觉更好,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美好人生,从好好说话开始。时刻觉知并审视自己的语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第三章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生命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

 

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如果我们不主动输入能量去维护,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会趋于混乱和无序、瓦解和消亡,包括我们的身体、技能和认知。

 

 

下篇 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第四章 策略—-方法和路径

 

我们都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感和意义的事情,因为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也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而获得独特的价值感和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描述目标与自己的关联,换句话说就是调整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到这件事情的长远意义。

 

人生最好的模式是: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看清机制、寻找意义,就是让自己长期乐观;而短期内,我们需要在舒适区边缘持续拓展,这必然会令人悲观痛苦;但只要学会转换视角、换取反馈,我们就能时刻感受好处,让自己保持当下愉悦—-这正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最好的人生模式。

 

不要低估“写下来”的力量:“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是专注的聚焦器、是行动的发动机、是目标的出发地、是思考的挖掘机。

 

假设可以消除模糊,让你的思考更深入;假设可以消除阻碍,让你的行动前进一步。经常进行假设练习,可以提升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你掌控生活,甚至是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种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现实似乎总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告诉我们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少,能做的事情也很少,当现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相同的反馈时,我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关注这个事实。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的天性在作祟,所以一个清醒的人应该对现实结果保持坦诚,接纳每次进步微小的现实,接纳行动初期笨拙的现实。只有开始接纳现实,真正的进步才会到来。

 

深度练习: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所谓B计划就是我们在主业之外,还有另一个人生目标或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填充闲暇、排解无聊,甚至创造成就。

 

如果你有一件只要有空就会想着去做的有益且有趣之事—-无论是研究一个课题、培养一项技能,还是创造一个作品,那么,生活中的闲暇将不再是你要“杀掉”的时间,而会成为你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在经年累月的精进下,这个B计划甚至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B计划是人生幸福的保障;要跨界,而且跨得越远越好;独自前行,走得更快也更远;秘密前行,阻力更小也更幸福;用B计划打造外界无法剥夺的价值与优势。

 

 

第五章 战略—-环境与多维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差,就一定要想办法远离那个不好的环境,因为我们很难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高于所处环境的言行或追求,我们只会在当前环境中保持最舒适的状态。

 

要特别关注我们目之所及和触手可及的东西,因为离我们越近的东西就越会被关注,而越被关注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放大。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要学会通过环境的设置来影响潜意识,帮助我们减小阻力或增加动力。

 

我们要把“借势环境”这4个字牢牢地刻进自己的脑子里,刻意运用这种意识帮自己做出不同于以往的选择和决策。比如当我们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即使面临一定的风险,也要主动选择去高手扎堆或有更多学习机会的环境,为未来的跳跃做准备,而不要短视地选择那些薪资高但只依赖体力交换或安逸舒适却没有提升空间的工作。

 

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

 

第六章 成事—-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我对“主动做成一件事的标准”的定义: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七年就是一辈子”: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七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七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七年就是一辈子”犹如一个时钟,到点了它就会提醒我们更换赛道,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这种机制不会让我们始终做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事,它会逼迫我们不断探索新领域、学习新事物,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自己大脑的神经始终保持活力,不会陷人“一劳永逸”的状态。

 

结语 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

 

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后记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如果我们的普通是因为混沌懒惰或从来没有努力,那这种普通是不可取的;如果努力了但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结果,那即便普通,我们也会欣然接受;如果一个人努力了,有了成果,还愿意回归普通,那他一定更幸福,因为他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权。

 

从总体上说,我更认为自己是一个实践者,而非作者, 所以这本书也是一本实践之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认知驱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