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我要兼得

01

昨晚写今天升旗仪式上的发言稿,在呼吁孩子们要阅读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老师能常常给孩子们做读书的表率会更好吧!或者经常和孩子们谈谈与阅读有关的话题,学校读书的氛围会更浓厚一些。

我们知道,读书的方式不只有“自己阅读”这一种,听书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昨天我听课程和讲座的时间超过四个小时,都是边做家务或边开车时完成的,学习做事两不误。周日晚上听老魏咖啡馆的《给教师的建议》,总能给我新的启发,尤其是魏老师的发言。比如,他昨天讲到五个要注意的地方:

 

1.教师要懂知识的全局与核心概念(也就是专业知识要通透)。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时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而不是知识上。

 

2.对学困生不要增加记忆太多的负担,必须让他尽可能思考。

 

3.要不断地从具体向概括过渡,这是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要用一个大概念穿起所有的语言知识)

 

4.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体验就越深刻。(学生对主题意义探讨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5.兴趣应该来自教材本身,没有必要一直刺激情绪区域。(心灵鸡汤,励志教育有害就在于总是以外部刺激来引发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挖掘知识的魅力)

 

听的时候我没有记录,今天早上在朋友圈看到湖南长沙的唐艳老师的总结,直接粘贴过来了。如果没有听讲座,这五条或许不能触动你,但若跟着听了全程,对它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周日晚上,后知的各学科钉钉群都会对讲座进行转播,希望以后更多的老师能把这个时间腾出来,跟着学习,掌握更多教育的规律和本质。

02

涨姿势的图片

这两天常萦绕在心间的一个词语是“整合思考”,它是我前天在得到精选中听到的一个词。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打破了我惯常的思维。

“整合思考”是一种成熟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认为,好和坏是相对而言的,你需要选择一个主张,尽可能整合各方的利益。通俗点讲,就是“鱼和熊掌,我要兼得”。

“鱼”和“熊掌”是相互冲突的,但人们需要转变对冲突的观念,从认为“冲突是坏事”改变为认为“冲突是建设性的,能够产生新的事物。”

 

这些观念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呢?我会想到一位班主任带班,能否做到让学生既有活力又有优异的成绩?我会想到我们追求的育人目标——高成绩+高素养,是否可以兼得?我会想到一所学校的发展,能否既有品牌又有内涵?

 

答案肯定是能。首先,我们要树立一种信念:鱼和熊掌,我要兼得。

03

 

前日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表扬会削弱学习。

表扬的最大问题是它会干扰和稀释关于任务的信息。像大多数人一样,学习者更容易回想起表扬,而减少对有用信息的关注。

其次,表扬可能会引发学习者的反向诠释——一些学习者会把表扬理解为自己缺乏能力或者教师对他们期望太低,因为教师更倾向于表扬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以鼓励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即便是对努力的表扬也可能会造成伤害,因为一些学生会认为只有智商或天赋不高才需要更加努力。

 

最后,过度的表扬会让学习者产生一种被表扬的预期,而这会降低学习者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意愿,如果他们犯错或遭遇失败,他们就面临得不到表扬的风险。”

 

我们的教风是“眼中有爱,行中带尺。”表扬虽是一件良好的教育工具,但也需要把握好尺度。

04

 

昨天在开校长的数学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反馈的力量。

当她叫了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有其他学生不由自主地“抢答”时,开校长说:“不要打电话,人家可以的,要相信同学。”后面再提问就没有学生抢答了。

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开校长说:“认为她说的对的请坐直。”孩子们的小身板儿立刻挺直了。

 

当一个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开校长说:“你看xx反应多快,因为他在认真听讲。”

 

她观察到一个学生听课认真时说:“看xx这节课注意力多集中,肯定收获很大。”

 

……

 

一节课下来,类似的反馈非常多。而反馈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评价,又是一种引领,通过不断地正反馈去强化各项课堂常规。

 

在课堂上,她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她边讲着课,边走到一个坐在教室一侧的学生身边,把他手里正在玩的东西拿走放到了讲台上;她右手边板书算式,头却扭向左侧,看着全班学生,关注着他们的听课状态……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确保每个学生(个别特殊孩子除外)都在听课,我们才可能达成高效课堂。否则,再精心、完美的设计也无法被学生吸收,白白浪费了营养。

 

充分发挥反馈的力量,关注每一个学生,需要我们日复一日地学习和练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鱼和熊掌,我要兼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