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这个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久以前,看到一个书名,叫《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当时我的感觉是这如果不是段子、不是恶搞,那就是低俗的网文。

结果呢,原来这是有人给《水浒传》改的名字。哑然失笑之后,不知该给改这名的人点赞呢,还是该为《水浒传》洒几滴同情之泪呢?

涨姿势的图片

后来又看到一个说法,《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是某外国版本翻译过去的名字。

我突然感到,要把中文书名翻译成形神兼备的外文书名,难度太大了。

好奇之下,我查了一下《水浒传》译成外文时,都被翻译成哪些名字了。

《水浒传》在19世纪就传入欧美,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

英文译本比较多,最早的70回译本定名为《水边》。这个译名由于出现最早和最贴近原名的原因,被认为是标准译名。

对文字稍有敏感的中国人,可能都不会满意上边的译名,总觉得少了很多东西,神韵皆无,直白得近乎寒碜,甚至歪曲了原著的意思。

如果细加掰扯,《水边》这个译名很中性,淡化了主观上对梁山众人的价值判断,比其他译名要强些。而且,“水浒”的原意就是“水边”,《水浒传》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那《水边》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译名呢?当然不是,我们中国人从《水浒传》这个书名中体悟到的含义,不知有多丰富呢。按冰山理论来说,《水边》只翻译出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而最最关键的是那埋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它完全没有触及到。作为中国人,如何能对这样的书名满意呢?

 

赛珍珠也曾将《水浒传》译成英文。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也是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译名是《All Men Are Brothers》,直译是《所有人都是兄弟》,翻译成讲究的中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个译名在神韵上似乎要超出前边那些名字。但你说有多满意,那也说不上。

 

70年代末中国籍美国翻译家沙博理的百回本的名字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也就那么回事。

站在老外的角度,替他们想了想,《水浒传》这个书名还真是不好翻译。

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不是都能说出《水浒传》这个书名的内涵来,只是自小就听里边的故事,长大又看了书,烙进记忆中罢了。这可能反倒影响了我们对书名的深入思考。

中国人对起名这件事是相当重视的,那么,施耐庵到底为什么给他的书起名《水浒传》呢?

据《兴化县续志》(施耐庵是浙江兴化人)记载,施耐庵辞官回乡,一面教书,一面写成小说《江湖豪客传》。他觉得这个书名欠佳,正苦思时,学生罗贯中建议把书名改为《水浒传》。他一听连声说好:“‘水浒’即水边,含义在野,且合《诗经》‘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

于是这本书就叫《水浒传》了,算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俩人合作的结果。

分析一下施耐庵为罗贯中改的书名叫好的原因。

“浒”是水边的意思,和梁山泊位置契合;水边当然远离朝廷,也就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那个“江湖”,和梁山好汉的精神一致。

这样未免还是太简单了,《水浒传》还和《诗经》关系密切。

《诗经•大雅•绵》中写道: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翻译一下:

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

单知道这几句诗就够了吗?当然不行,我们还要知道整首诗写了什么。

《诗经•大雅•绵》写的是周朝发展壮大的经过。施耐庵和罗贯中用这个典故,给书起名《水浒传》,用意就不难领会了。

可是,这里边这么多的弯弯绕,外国人即使知道,你让他如何翻译出来呢?

真的太难了。我们的中文翻译成外文,不得不失去很多的东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外文翻译成中文,好像就没有这么艰难,有些译名堪称神来之笔。

比如《Gone with the Wind》,译成《飘》备受称道,其实直译成《随风而逝》也不错,都很符合原著那种动荡飘摇的感觉。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翻译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许国内掀起的米兰·昆德拉热,也有这个译名的贡献呢。

当然,我的这种错觉,可能只是因为我对外语纯粹是个外行,只觉得中文译名美不胜收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水浒传》这个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