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的词

1.乡村词典——走

 

走,在晋西南是一个按捺不住的词。

这是我对“走”字的最初判断,又加了“骚动”二字,成为“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骚动的词”之后,甚合我意,方才准确。

幼时,除了“走书房”“走地里”“走套数”等极少的“走”令人不快之外,许多的“走”都是喜欢的,就像这一世被蜈蚣蚰蜒附身平白地长出了许多的腿,偏是要去走的。最欢快的“走”当然是“走亲戚”(也作“走亲亲”),姑、姨、舅,老姑、老姨、老舅,亲族中有说不完的欢笑,拉不完的家常,便有了些许龃龉也容易被忽略。“走亲戚”中最欢快的还是“走舅厦”,哪怕很可能被舅姥爷、舅姥娘和舅舅管束也愿意去。“走舅厦”最好的时间当然是“走年下”,即过年舅厦“走客(qie)人”那天。想想看,舅姥娘一共生了六个闺女,加起来十几到二十个外甥,齐聚一堂,胡吃海塞,舅姥爷、舅舅又都是会做菜的乡间大厨,过年走客那天有如现今一些大的集团公司搞团建,此中美妙之处,不可方物。并且,原来在家里横惯了的父亲们在这儿变成女婿,完全失去了主场优势,不是对丈人丈母娘陪着小心和笑脸,就是与众连襟们勾心斗角腾不出空来,母亲们则在这儿又找回了做姑奶奶的威风,说话嗓门比做媳妇时大了许多,被“解放”了的我们这些外甥们,除了上房揭瓦,就剩下大闹天宫了。

晋西南人的“走”,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因为它本身就暗合了“无限神往”之意。

比如,赶集,在晋西南是“走会上”。小孩子时,大凡被大人带着“走会上”,多数时候都是一种礼遇,不是解馋,便是买别的东西,单是在会上走一圈也是好的,真真是好的,风光不输那些沿摊收税的“乡丁”。我祖父年幼时险些被狼吃掉,从此失去一目,对自己的尊容颇多怨怼。形象落泊至此,祖父依然痛恨子孙中间的邋遢和不体面者。他要带一个孙子上会去,必是挑一个长相出众、衣着干净的能拿得出手的才行。如此,在集上走一遭,在他那里是不是也如模特们走一回T台不知道,只晓得他走这一圈心情好了会赏你点好吃的是肯定的。

走,在晋西南还有“旅游”“逛”“去”这样令人神往的意思。晋西南人几乎从不用“去”这个词,而用“走”,如“去北京”“去西安”“去运城”,一定要转换成“走北京”“走西安”“走运城”才行,这让“走”字在此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像妩媚的女子莲步轻移、柳腰款摆那般妖娆而过。此处的“走”,不管真的是去旅游、办事还是闲逛,都显得格外招摇。这“走”字里,也蕴藏了围观者的无限遐想、猜测、羡慕、嫉妒、恨,似乎大家都两腿焊在地里汗珠摔八瓣修理地球,你竟然还能如此潇洒风光地到处跑。走几天?干啥?和谁?此间故事不足为外人道也,只能意会。等“走”回来,不召开几次街谈巷议的“新闻发布会”,不足以“解民情”“平民愤”“遂民愿”。改改她娘殁前曾烧包走了回北京,把上天安门城楼的事直说了许多年,到死都没住口,几乎把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成一部微观纪录片,好像她那天也站在伟人身边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了几下。二大娘,小脚,走不远,走路姿势永远昂首挺胸,脚下呼呼生风,村里人背地里爱说二大娘脸扬(土话发yue音)得像“走上郭”。上郭乡,属老运城市,今运城市盐湖区,地势比歇村低,从歇村去上郭一路下坡,自然是昂扬的姿态。这走路的姿态,在万荣又叫“走首”,走发去声,重点在走,首是配合。一个人的“走首”,就是一个行走的人的全部。

改革开放初,头脑活的人开始走南闯北去外面做生意,本乡本土的乐户也翻出来唢呐二胡三弦开始“走事”挣本地的钱。那时,村里活跃着的最有名的是“白毛”乐人,靠一柄唢呐走四乡八村吹着把钱也挣了。“白毛”总是一副墨镜出场,看不清面目,只知白毛白须白皮白脸,比村里的“白娃”还白,有时候也不只吹一柄唢呐,最多时一个人可以同时吹六根唢呐,嘴里四根,鼻孔两根。后来,才知道“白毛”得的是一种白化病,难怪白得仙风道骨,不似人间俗物。

还有一种“走”,被春情迷醉,被欲望裹缚,在春天里变得躁动不安。

驴马称“走驹”,牛叫“走犊”,羊是“走羔”,猫狗谓“走窝”,二师兄的猪族雅称“走食”、俗称“走圈”,它们共有一个生理名称即“发情”。一旦它们春心荡漾起来,不受理智控制,只听命于荷尔蒙。畜牲们进入“走”的生理期,两腿之间都难免有夹不紧的时候,门的“走扇”虽然与此无关,但显然借用了“走”的喻义,“走扇”即门窗关不紧之意。一番拉扯下来,始知这“走”字果然很骚,易发情又易暴露私密部位,与现在新词中的“走光”可有一比。

“走”,介于骚与骚情之间,有无意、有意之嫌。禽兽们藉此可趁机在春天任情地哼唧几声,互相传递讯息,只是这几声最怕村里范老三的自行车铃声。范老三,歇村非著名劁猪匠,兼项挑猫骟狗,自行车把上常树一根八号铁丝,上挑一条红布,铃声叮呤,走村串巷。村里的牙猪(公猪)公猫们听见车铃声都直接吓尿了,纷纷夹紧后腿不敢吭声。

涨姿势的图片

2.乡村词典——彖

 

晋西南方言,骗人、哄人、诳人等以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的勾当,皆称之为tuan人。

余不谙古文字研究,又不甘于将晋西南的“tuan人”以“骗人”来替代。虽然二者有相近之处,比如都是用欺骗的手段取得别人信任,但“tuan”中所蕴藏的民间智慧与人间情感,却是“骗”所不具备的,完全不可以替代使用。晋西南口语中用许多上古语遗存,也有很多文白异读现象,为了表情达义、揽古通今,不才披肝沥胆从现代汉语中筛选了诸多音“tuan”的现用汉字,遂从中得一“彖”字(音tuan),似乎既能照顾到晋西南乡村词典搜集需要,又能有限满足当下要求。
彖,汉语三级字,依旧是古汉语用字。彖字从彑(jì),从豕,“彑”指“猪头”。在商代祭祀选牲的祭祀刻辞里,“彖”与“豕”相对,“彖”应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猪,断掉头的一种猪,或者是为了突出猪鼻,猪以鼻判断,彖即断。后来,彖字升级,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周易正义》:彖,断也,即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彖辞”,《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与“爻辞”相对而言。爻辞只负责断定该爻之吉凶,彖辞则用来断定整卦的吉凶。因此,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的意思。彖者,言乎象者也。就是说,“彖”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向人作出解释。这个解释已经接近晋西南土语,仿佛从几千年前蹒跚而来,站在运城火车站向人群进行反诈宣传:看!他们怎样彖人。咋“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吧、引导吧或者实在不行就骗吧。绕了一大圈子,我终于把晋西南人的“tuan”与“彖”撮合在了一起。
植物开花有谎花,即雄花,像现在打扮花枝招展的鲜肉,网络上一词中的曰——娘。娘炮们渐渐失去市场,是因为人们欣赏风格有了变化,彖不了人了,看你装娘不如看真娘。
民间也有谎煤,即煤泥中加了黏土的煤,烧起来不像纯煤那么旺那么猛,却是火焰温和,可以细水长流,主要功能还是节省。我妈说,这煤就是用来彖炉子的。我们全村人都学会了彖炉子的办法,就是在煤里加土,或者打成蜂窝煤,或者砌成煤块,一冬天过去,日子也过得不温不火。巷里有人家在河津能弄下好炭,他们家不用彖炉子,天天烧最好的炭,热得一家嘴上起燎泡。最好的炭叫钢炭,锃光瓦亮如黑宝石,握在手里指头染不黑,价钱当然贼贵,据说全县只有县长才烧得起钢炭炉子。
晋西南人彖人上瘾,有时也骗自己。比如,粮食不够吃时,家家户户都想着办法把细粮换成粗粮再彖肚子吃下去。彖肚子的最高境界,是二大娘蒸的“二面馍”,皮是雪白的头绽面,芯是黑面,食之,美了眼睛,苦了肚子。二大爷讲过一个“彖肚子”的段子,年轻时给东家停活,东家有钱却抠门,吃饭时菜少馍黑还挺有道理,说饭菜饭菜,饭为主菜为副,菜是“引食”专门彖肚子的,彖着把馍吃了就行了。一块扛活的贵生心里有气,与东家一桌子吃饭,就夹一口菜放嘴里又拿出来放回碟子,再大咬一口馍。几次之后,东家恶心得吃不下饭,骂贵生失礼数,贵生回怼:你不是说菜是引食,彖肚子用的吗,唵?!这个“唵”字,在晋西南具有革命精神,敢于奋起反抗者都是从言毕缀“唵”声厉声质问开始,仿佛一场倾诉斥责之后亮明态度,多用于反问句。贵生革命热情被抠门东家点燃后,从此不熄,不甘被彖,后来成为农会骨干。
李皃小时候脸白,他爹肚里有点墨水,为他取名“皃”(音mao,同“貌”),皃即“白儿”。巷人说李皃皮囊生得好,天生一张“彖丈母脸”。我知道“彖丈母娘”这当子事,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晋西南的丈母娘天生喜欢女婿,越看越喜欢,有的比喜欢自己儿子还甚。你说小白脸是彖丈母脸,那是人家丈母娘愿意被彖。你以为丈母娘是好惹的?人家是为了自家姑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女婿哄好,停女子家才理直气壮,反之亦然,女婿把丈母娘哄好了,在丈人家才有地位。这其中的各种“哄”,晋西南人用了“彖”字就显出情感,像现在年轻人陷入情网的“恋爱脑”,是你情我愿的事,断不只是“骗”那么煞风景。
余幼时,村中青年男女结合有两种方式,或是媒妁之约,或是小伙子自己想办法,名曰“彖媳妇”。“彖媳妇”,虽有哄骗之嫌,但双方大多知根知底、你侬我侬,并无恶意隐情,似与现在自由恋爱仿佛。只是,那时姑娘纯朴,小伙实在,只要相中了意中人,大都能“彖”成。现在,难了。

 

3.乡村词典——短

 

吾乡人常言某人心短,一直不明白何意。

近读文章提到《屈原列传》,中有“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懂了。
这句话前后译文大意是说,令尹子兰特别憎恨屈原,于是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那里说屈原的坏话。这里的“短”,有“诋毁”或“说别人短处”的意思。吾乡人之“心短”,最笼统的理解应是“心不好”。一个人若对己心亦不放过下死手,算是最狠的自虐,类于自寻短见。试想,“心短”之人的养心术,诋之、毁之、恶之、骄之,使其狭短而无罅隙、缩短而不开阔,心能好得了吗?
其实,古文最恨随意翻译,直接熟读即知其意。“短屈原”句的背后的忌贤、谗佞、阴鸷,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透出上官大夫紫袍下的“小”来。如古语驳杂的晋西南土语,说听多了就心领神会,如“心短”有时候亦不必用“心”。父亲在世时在村里干调解,时闻他叹息“喔人太短,不讲道理,咋能共事”,云云。此处之“短”,颇得古意,大约是“短拙”之意。古之君子谦辞,常常“自陈短拙”,表达时与“不才”仿佛。短,短处、缺点、缺陷。晋西南民谚:掐人不掐端,打人不打脸。
短,于个人来说,实在是一个警示:既不可留“短”与人,也不可把人做“短”了;不可轻易看短他人,做事过于轻易又容易被人看短。
2023.4.22 (随文附埙曲《故乡的原风景》,乐声中慢读,颇享受。今日上巳节,晋西南民谚记曰“三月三,穿衫衫”,衫即薄衣,类于今人衬衫。近日,晋北、并城普降春雪,亦记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走——在晋西南是个按捺不住的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