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激发和审美涵养功能

看到朋友圈里一位陪读妈妈说的:忙了一天,终于安静下来陪孩子听课,发现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也挺有意思的。

想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句:如果我们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获得精神享受,这将是一件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事。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科学之美,才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崇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所以我想,有了妈妈的这句“挺有意思的”,孩子在今天的学习中,也一定是可以感受到“趣味”的。

而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如何看待我们手中的教科书的,对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乃至认知世界的态度,是会有着极大影响的。

若我们站在讲台上,眉目间都是喜欢,唇齿间都是欢喜。那我们的孩子,也一定是愉悦而新奇的走进课堂的。

我们陪着孩子们拿起一本崭新的书,走过的是一页页的童话,读过的是一行行的童年,听过的是一颗颗的童心,孩子们也会永葆对阅读的喜爱,对世界的热爱。

其实,保持喜欢对于我来说,不算太难,因为我们的教材,孩子们的读物,真的挺有趣啊。与其说是我在教授,不如说是在被简单的文字,丰富的想象洗涤、陶冶。

 

涨姿势的图片

但是,下面一条就没那么容易了。

“学科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学生成长过程的快乐是不是被考分剥夺了呢?例如,教文言文时,我们常常停留在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上,基本放弃了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把丰富饱满,色香味俱全的语言、情感、文化、内涵压缩成快餐、速食投喂给孩子们,于是那些优美的品读、浪漫的解读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粗暴的填空、问答。

在之前,我是很不屑这样的理解的。因为考试是指向,是需求,是硬指标。但读着这本书,看着现在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或许是我没有足够的挖掘教材,没有广阔的阅读视角,没有深入的思考习惯。而这些,如果我再做的好一些,自身再提高一些,是可以达到二者越来越完美的结合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一边提高自身素质,一边传道受业解惑吧。

 

最后,本小节不太赞同的一句话:“就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将学习过程的乐趣与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就感融为一体,使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习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培养学生使用知识的兴趣,容易使他们只专注于学习的结果,而忽略求知的过程。”

要知道,当一个孩子使用他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得到思维的锻炼,认知的成长,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的快乐是特别而深刻的,而不是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忽略求知过程。

比如:一年级的孩子用“日”和“月”加一加的方法认识了新的字“明”,并且依据已有的“白天有了太阳,世界很明亮”“夜晚有了月亮,天空很明亮”的知识,猜到了“明”的意思是明亮。那个使用已有知识,一点一点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有新鲜感,有探索感,当然也有成就感啊。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也不知道最后的“不赞同”算不算“不知天高地厚”,但读书不就是为了吸收与思考吗?或许继续读下去,还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无论怎样,所有的肯定与否定,都是走向远方的路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情趣激发和审美涵养功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