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在上海收废品30年,前几年全额买了一套市区500万的房子

农民工这个称呼最早是在1983年,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提出来的。农民工的身份还是农民,之所以加上“工”,是因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在城市做工,获取相应的报酬。

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都还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不仅没有能力融入城市,也无法从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受益,在自己壮年的时候付出了劳动力,获取了微薄的收入,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涨姿势的图片

但是也有例外,有些第一代农民工凭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性,相对灵活的商业头脑,一点点积累起一些财富,在城市里慢慢站住脚跟,买了房,有了商铺等等。

去年年初我曾经在拍摄视频的时候,就接触到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57岁的安徽大姐和老公在上海从进厂打工到摆摊赶集会到买商铺开店又遇到拆迁的故事。

前两天我又在上海的老城厢小东门遇到一对收废品的夫妻,他们来上海三十多年,在上海的黄浦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具体故事是怎样的,让我慢慢讲来。

 

一、初遇

本来那天我是特意去拍老城厢的书隐楼的,不巧的是书隐楼现在是维修关闭的状态,只能看看大门口,于是便闲逛起来。

在一个拆迁的老街区的一侧,有两三个正在忙活废品的人,我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问他们生意怎么样,他们回答现在生意不好做,今年纸箱的价格也低了一半。

另外这个老城厢的大部分地块都已经动迁了,不管是老城厢的市区人还是租房居住在这里的外地人大都搬走了,因此人少了很多,所以生意也受影响,他们开的店铺也不得不在三年前关掉了。

他们还向我讲起,现在收废品,要各种打点,一会这个来罚点钱,一会那个来罚点钱,一段时间要去上供一些,他们才好干,这点和他们刚来上海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当时这种生意是没人管的,还能办营业执照开店,现在很难了。

他们的很多老乡已经回老家了,他们之所以还在这里坚持,是因为还有些老客户,另外自己也还年轻,三十多年一直做这个事情,其他事情也不会干。

 

二、买房

收废品三十年,坚持到现在,他们最自豪的也是最开心的事情还是六七年前他们在黄浦区买的一套商品房,当时是一把付清,连贷款都没用,花了500万。

这点让我很惊讶,也让我们对他们刮目相看,收废品的利润原来也是非常高的,当然前提是能吃苦。

和大姐聊得比较多,大姐说老公家是祖传在上海收废品的,公公早些年就来上海收废品了,老公17岁就来了,她和是老公结婚后才来的,每天也是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积累下一笔钱,在黄浦区买下一套房子,说虽然辛苦,但是也很欣慰。

当我问及收废品的人在上海买房的多不多的时候,她说也有,但不多,大部分人还是回老家了,能买房坚持到现在的就更少了。

她说当年觉得上海很好,所以就买了房子,准备让孩子以后也来上海,但现在这种想法没有了,即使孩子想来,她也不想让孩子来。因为现在上海对他们这样的人并不友好,就比如前面讲的现在要各种打点,所以以后还是想回老家,而房子就留在这里出租,拿租金在老家生活。

 

三、时代的谢幕

当我问及他们“以后还有这种时代吗” 的时候,他们说以后再也没有了。

一是,现在的人再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吃苦了;二是这种时代再也不会有了。

的确如此,改革开放初期,各个行业都潜藏着无限机会,普通人只要肯干吃苦,靠勤劳就能积攒财富,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很多人在各个行业已经干出名堂,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垄断,普通人再想只是通过勤劳吃苦肯干,也很难再有机会获得以前的那种回报了。

虽然如此,但社会也发展了,现在即使是普通人,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穷了,至少吃喝不愁,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财富发展的溢出效应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第一代农民工在上海收废品30年,前几年全额买了一套市区500万的房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