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学是怎么喝水的吗?

现在的中小学生,上学基本都要带个水杯。

他们的书包侧面,都有一个网状的小袋子,这是专门放水杯的。水杯插在里边,不会颠倒,也不会晃动,很安全。虽然如今的水杯本身也不会漏水,但颠倒过来,或者晃来晃去,心理上总觉得里边的水有漏出来的可能。

涨姿势的图片

是的,现在的水杯质量很好,价格自然也不便宜。

若进了教室,你会在课桌上、窗台上,随处发现水杯的影子。不说人手一个吧,十之七八的学生都有,那是绝不夸张的。剩下来那几个没有水杯的学生,搞不好就是个隐形富二代——他的课桌上会放一瓶可乐、冰红茶这类饮料——一下课就往小卖部跑,差不多成了他的习惯。

带了水杯,自然要喝水。

有些学校每个教室都有饮水机,接水就很方便;没有饮水机的学校,也会在每个楼道配置一个简单的茶水间,方便学生接热水;更讲究的学校就一步到位,直接就是直饮水了,反正年轻一代似乎对喝热水也没有什么执念。

学生养成了喝水的习惯,不说别的,起码对健康有利啊。

于是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喝水的呢?

记忆居然被唤醒了,关于喝水这一段并不是空白。

但实话实说,我上小学时大多数同学在学校约等于不喝水。大家都是在自家喝饱了再去上学,或者忍着渴等放学回家后猛灌一气。至于这么喝水好不好够不够,学生本人和家长都压根没有考虑过。

村小也没有食堂,自来水也是后来才有的,印象中,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水。当然,老师们应该要喝水的,他们的水从何而来,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可能都是从家里带的吧,老师们的家也都在村子里。

夏天天热,实在渴得难受,有人就课间跑回家喝水,迟到了也无所谓,老师们连批评都不会。

班里有个同学,她家就在学校旁边。有了她,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就过上了随时有水喝的幸福校园生活。

她家正屋旁边,盖了一间低矮的小房子,当厨房用。有门,但从不上锁,就虚掩着。推开门,门口就放了一个大水缸,上边盖了一个木头盖子,盖子上倒扣着一个瓢,就是把葫芦一切两半的那种轻飘飘的葫芦瓢。

 

第一次去她家喝水,当然是她带着的。三两次后,就熟门熟路了,不用麻烦她,甚至根本不用告诉她一声。

推开她家院门(也是常年虚掩着,从不上锁),走过长长的院子,来到厨房门口,推门,一手拿起水瓢,一手揭开盖子,弯腰用水瓢舀起半勺水,仰起头咕嘟咕嘟灌下去,盖上盖子,把水瓢倒扣着放好,抹抹下巴上的水珠子,还不忘离开前把厨房门掩好。

有时几个人一起去喝水,偶尔也能遇见她家大人。大人也都和善,会和颜悦色地让我们慢点喝,别呛着。

现在想来,能做到这样也是不容易的。

当年的水都是从井里打上来、再一桶一桶担回家倒进水缸的,这就不说了,用瓢嘴对嘴地喝,人家大人也不嫌弃,真是难得。

井水当然是生水,喝了不会拉肚子吗?不会,大家都那么喝水,也没见谁肚子不舒服。

再后来,就有学生带着笨头笨脑的罐头瓶去学校了。

那时候,罐头还是高级食品,吃完罐头,没人舍得扔掉那个玻璃瓶子。洗干净,装上凉开水,给瓶子颈上拴上一根绳子,拎着,已经是很讲究的人家了。若是瓶子里的水中还放了一点糖精,那就足以傲视全校了。

没有罐头瓶的人,也找到了替换的工具,比如拎个空酒瓶子来装水。还别说,有些酒瓶子真比胖头胖脑的罐头瓶好看。

还有人用打完吊瓶的瓶子装水,也很实用。

只是,这些瓶子好像都不耐高温,不能直接倒开水,不然会炸掉的。为了挽救瓶子的寿命,大家会小心翼翼地先倒一点开水进去,晃悠晃悠,再继续倒,再继续晃悠,似乎这样就能让玻璃瓶受热均匀,不至于炸掉。

如今一个水杯,几十块算便宜的了,动辄就好几百了。一比较,不觉感慨万端。

你呢?还记得当初的你是怎么喝水的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学是怎么喝水的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