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笔记

公婆回来两天了。

涨姿势的图片

老人家们终于回到自己儿女身边,心情真的放松下来。公公说,在外面的时候,这不顺心,那不顺意,回到家了,就好多了。

 

婆婆果然不会听我们的苦心劝解,和大舅、大姨他们把免费托运公斤数用到了极致,背着整整一箱子的香肠腊肉土鸡回来,现在,不止是我们家的冰箱,甚至是厨房窗台都已经摆满了肉。这是老人家认为的真爱,一定跟吃的穿的相关,盯着儿女子孙们是不是吃好穿好,照顾起居饮食,就是浓浓的爱。

 

当然,最开始的初心也是担心他们在归途因为行李而增加负担,但因为托运,也因为公公一路都受到航空公司的优待,所以他们旅途顺利。既然这么多好吃的都已经到家了,那就还是要安排着逐步“清库存”。

 

自从六年前分开住之后,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这样住在一起。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但一切也都早已改变。婆婆还是每天忙前忙后地张罗饭菜,婆婆有一点做得特别好,关于菜怎么做,水放多少这些细节问题,都要问过公公,征求他的意见之后,再确定。我也跟着学到了这招,觉得拿不准的,就问一下公公的意见,毕竟公公才是这个家里的大厨。

 

在相处的过程当中,可以观察到老人家们各自的倔强。公公如今的行动节奏,是被迫必须慢下来,慢到之前活蹦乱跳时的四分之一。婆婆一辈子都是急性子,什么事情都想着快点做完。公公婆婆两个人在一起,就免不了各种斗嘴怄气。之前他们在四川康复的时候,只听得到婆婆转述的一面之词,公公话语不多,光听婆婆的转述,很容易就责怪病后的老头,脾气怪,又暴躁。

 

但据我的观察,事实也并非如此。而是我们这些旁人太片面,太不知道设身处地为老头着想了。老头也有自己的倔强和坚持,比如他从一个天天规律生活,白天带孙子,晚上跳舞散步的老人,到必须接受自己半边身体不停使唤,每天费劲地做复健,只为能早日恢复如常。日子一天天过去,却要慢慢接受自己可能往后只能这样生活下去,需要依靠家人照顾。这样的巨大心理转变,真的不是一句两句鼓励和加油,就真的能接受了的。

 

就是因为他太想要恢复,所以,他每天都要督促自己多走走路,哪怕只是一步一步地挪动。在旁边的婆婆,心里惦记着自己接下来的安排,却难免会着急。今早我带他们出门去做核酸,我推着轮椅,公公却不肯坐下,坚持要自己走路,他说别着急,慢慢走过去。我觉得可以接受,随他慢慢走着,走累了再坐轮椅就是。婆婆着急,说了几遍快点快点。出电梯的时候,刚好有楼上的新家具到了,堵在了电梯口,公公出来以后,后头还跟着两位老人家。

 

公公慢慢走着,一步又一步,稳稳当当。婆婆更着急了,喊到,你倒是把路让一下,后头还有两个人呢。公公听了就生气了,我背后没长眼睛,我咋知道后头还有人。后头的人着急的话,他们会自己想办法。

 

公公这下不肯坐轮椅了,要走过去做核酸。路程大概200米,照这个速度过去,也得20分钟。我劝完这个,劝那个。想了个办法,跟公公说,妈赶时间去社保局办事情,咱们先去把核酸做了,回来的时候就不赶时间了,你在小区里再走一会儿。这下才终于把老人们劝好了。

 

从这个小细节当中,我看到了不少事情。公公心里是比谁都着急的,所以当发现自己的“慢”会影响到他人时,他反而生气。因为他觉得没有被他人理解,尤其这里的“他人”还是自己的老婆。再说回到跟在后面被公公耽误了一分钟的两位老人,其实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被耽误的意思,只是静静地跟在后头,这是无言的尊重。而恰恰是婆婆着急的喊叫,打破了这个氛围。婆婆出于好心,只顾着别人是否方便,却忘了应该首先更关注自己的老公。

 

其实这个小细节里面的各方,原本并不会起什么冲突。人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都是自己,公公的考量无可厚非,前面走着一位行动不那么便利的人的话,后面的人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来安排,着急的话,说一句麻烦让一让,侧个身子就过去了。不着急的话,就静静地等一等。

 

不过公婆两个在一起已经超过了40年,彼此都太熟悉对方的脾气,婆婆急性子,藏不住事;公公有事都藏在心里,实在忍不了了才会说出来。不管是儿还是孙,更多的时间都会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奔忙,只有自己的伴侣,才是跟自己息息相关的。少年夫妻老来伴,越是年龄大了,越是发现彼此都离不开对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观察笔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