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寨

老道寺集镇东,是范寨。范寨村较大,是行政村,近年与老道寺、沙家庄3村合并,组成“老道寺社区”,归属老道寺镇。

 

村原属老道寺乡。因范寨位于汉惠渠五条斗渠之首,为便于协调与下游原长林乡各村用水关系,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划归长林乡管。1958年12月,长林、老道寺、新街子、金泉、二道河、红庙(今褒城镇)这一大片区域,由褒城县划入沔县,归属新成立的中共褒联区委、区公所辖管(时千年古县褒城县撤销)。

涨姿势的图片

褒水出褒谷,入汉江。褒谷口西侧,这一带秦岭脚下,有数道丘坡,大致呈南北走向,高低、长短不一。有名的是赤土岭,长如巨龙。赤土岭南端,是范寨。

 

范寨民居,多建于赤土岭南端(赤土岭原陕四队有数户)。这里,地形呈簸箕状。
在风水学看来,这是藏风蕴水的风水宝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范寨瓦房多,草屋也不少。瓦房中较多的是“四八尺”和“上下八”,也有称为“一搭椽”、手能摸到房檐的“偏厦”。村中有几处较讲究、带厢房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村民有廖、曹、黄、李、赵等姓氏。廖、曹二姓,也有祖辈或曾祖辈从范寨迁出,定居在今新立、叶家沟、晏沟和段家坝的。如,叶家沟村原支书曹义,新立村原村主任廖智,晏沟村廖书云一家,段家坝村、现任三粮液酒厂副总的廖润安等几弟兄和排房弟兄。他们,与范寨廖家或曹家皆同根同宗。

廖姓居村中部;曹姓,居村东南和村中部、中后部;黄姓,居村东北和西南角;李姓,居村西北角;赵姓,居村西部,和村中部偏东处。各大姓均有祠堂。廖姓在村中,曹姓村东,李姓西北部,赵、黄二姓在中部稍偏南,二者相距不足百米。近年又通过移民、迁户,范寨迁进一批异姓氏的新户。

这里还有汤、王、蒋、朱诸姓。汤、王居村中,蒋姓村南,朱姓村东。清末、民国初年,王姓是村里的“首富”,在村中心,有很大一座四合院。王家有位老夫人去世,安葬在赤土岭上,建一底部直径15米、高5米的大墓。民国时,其后人迁居于汉中城。五十年代,王家还有人住在西南角厢房里。

 

耕地在村子四周,昔日皆旱地。民国年,通汉惠渠,渠尾段从赤土岭南缘半坡通过,从村西到村东,沿渠开有26斗至30斗。受其惠泽,村西部、南部、东部大片旱地逐年改成水田。有汉惠渠灌溉,加之“大跃进”时修浚曹家沟水库,范寨水利条件和周边村比,最好。今旱地分布在村北赤土岭上,和村西靠华阳河东侧一线丘坡上;村北黄泥地可种高粱和红薯;村西土质含沙,植有成片桃树,为老道寺一带主要桃园之一。

村中有水井3口。东部一口,水旺,管东边半个村子农户用水;村西北角、西南角各有一口,管西面半个村子。村中道路,皆土路,雨天泥泞难行。距井较远的户,有時靠接房檐水,代作饮用水。

村东南西北皆有乡道。村东通邹寨、杨寨,村南通长林、陈寨,村西通老道寺,村北通北山、西山梁。川陕公路(褒棋公路,民国抗战时期建)穿赤土岭而过。

昔日办有小学。五十年代设一至三个年级几班,有30个学生左右,大部分时间坐在一起,实行“复式教学”。校址在赵家祠堂,后迁至廖家祠堂。六十年代迁至村东牛王庙,成完全小学。七十年代重修校舍,曾办有初中班。

 

村子昔日有牛王庙、马王庙、娘娘庙和土地庙。娘娘庙在村西北部,常有求子者拜谒、许愿;每年春天举办庙会,很热闹。牛王庙在村东,每年一次祭拜活动,平时比较冷清。马王庙在村中,五十年代只剩遗址。土地庙在村西田间,庙小,但天天香火不断。村西,通往老道寺集市路边,立有一尊石狮。这处小地方,人称“狮子沟”。

范寨村无一户范姓户,为何?说法不一。有一种传说比较可信。据传,明朝时,一范姓户迁居于此(范寨),与村人共处。后范家发家,向朝廷捐款,被任命一“官”,叫“员外郎”。人们称其“范员外”。他居住的村子,即被定名为范寨。

明朝时,员外郎是“官”,但属“虚官”,是“编制外”的“官”,并无实权。后来,传说范姓人举家迁走,村内再无范姓户。但范寨作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此传说比较可信。一是明、清通过捐款,而被朝廷任命为“官”是存在的;二是村名的命名、批准,一般由府、县一级即可,何况是对朝廷捐款,“有贡献”的“范员外”。

 

村中曹家,有一处前辈留下的老宅,上房长七间,进深为“上下八,腰加四”,在村里最高大。再早,听说有东、西厢房和南大门。1972年拆除时,房梁上有“清嘉庆某年某月立”的记载。在清中期农耕时代,无两三代人几十近百年积累,欲修这偌大一院房子,很难。其房后,有一片祖坟;再高处,有一先祖的墓,墓碑上有“(清)嘉庆某年某月立”的字迹。这些初步推断系建房人所立。

几大姓,推断是清朝“湖广填四川”“填汉中”时,由外地迁入。也可能在清康乾时,在移民迁徙形成热潮中迁居的。

廖姓祠堂大门之上,曾有竖匾,上书“明封廖怀远将军”字样。这匾,尚不能确证,廖姓是明朝时就定居于此,只能证明其先祖在明朝时的勋绩,也有可能后人在清朝时才迁居此地,出于缅怀和纪念,建房后制此匾将其悬挂上去。

明末、清初,常遇战乱、瘟疫,汉中“老户无几”,“十之无二”“几为新户”。这些多在汉中府志、县志中有记载。故范寨几大姓从其现今的人口、户数作推断,当在清康乾年间定居可信,顶多是在清初定居于此的。

在中国文物史研究领域,范寨村具有重要、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地位。据《中国文物地图》载,在范寨村四组土地上,发现了“赤土岭旧石器遗址”。该遗址位于汉江北岸三级阶地上,阳安铁路北侧,紧邻灌溉渠堰。遗址靣积12万平方米,出土石球、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多件,属旧石器文化遗址。它为研究远古人类文明及活动提供了实物佐证。这也是范寨的一份自豪。

范寨,也是文化厚重之地。有众多知名人士。如,曾任市劳动局副局长兼市技工学校书记的曹森林,曾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的汤长安,曾任县教师进修学校(主持工作)副校长的黄定基(系笔者上叶家沟中学时的高中老师)等,解放军某部现役、正团职干部廖广智,天水市麦积区公安局政委廖忠智,曾任新疆军区某部师级干部李德新,曾任兰州军区某部师级干部李明轩,曾任兰州军区某部干休所政委曹宝成,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廖春华,村支书、现任老道寺社区书记曹晓东等,他们,在当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廖晓梅的散文,在汉中文化界受到好评。

改革开放40多年,范寨村几乎年年都有考上大中专院校的。曾在勉一中任教、后任县砖瓦厂副书记的曹庆荣,县医院赵国成,县机关赵恒,O一二技校教师曹炬光,市中心医院医生曹薇,县医院医生廖启茜,市卫健委公务员石璐等,他(她)们是其中之一。

 

岁月不居。一晃几十年过去,现今,范寨纳入老道寺社区,村容村貌发生巨变,水泥路、自来水、各类电器均实现普及,民宅皆砖混楼房。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初期,那些祠、庙和旧庭院、旧民宅,已难觅踪迹,唯有村西的石狮子,仍屹立于道路旁。石狮,见证着范寨的悠久历史与沧桑岁月,堪称范寨村的“镇村之宝”。

在此,以一首短诗《范寨》作结:

云飘蓝天如霓裳,渠绕田垅稻花香。一泓清流送京津,赤土岭南稼禾壮!——啊!范寨,汉上佳壤,好一派南国风光!

花开丘坡吐芬芳,人崇奋斗写荣光。青出于蓝胜于蓝,赤土岭南著华章!——啊!范寨,美哉家园,新时代奋发图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范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