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小记

这个深秋初冬的周末上午,走在路上,阳光正好,丹桂飘香。在上海普陀区灵石路近旁有一家叫“韵江南”的饭店,走上二楼,里面的布置却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一派春天的美丽景致。靠窗的小桌,早已坐在那里等候着张苏华老师和我的人,便是祁狮扣老师。

一壶暖香的菊花茶,一碟金黄小巧的南丰贡桔,视、听、味一齐烘托出了好心情,便和祁老师吃桔品菊中漫聊起了他的学书生涯,不由得逸兴遄飞了。

涨姿势的图片

祁狮扣,江苏盐城市人,1955年1月出生于上海。他性格文静,“文革”时正读中学的他,在漫长的停课岁月中,受班主任胡琪嵘老师的影响,爱上了书法,学习了新魏体、仿宋体、黑体等各种美术字体。即便是酷暑的夏天,或者严寒的冬季,都被老师要求在空旷的篮球场上练习写字。13岁时就凭着年少无畏的胆量,在南京路上用大号油画笔甚至扫帚刷写大幅标语,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驻足观看。

自参加工作以后,先后担任共青团宣传委员、工会宣传委员,发挥他的文艺特长。1980年,他报读了普陀区业余大学中文专业进修,尤其喜爱中国古典文学,这对他的书法学习很有帮助。1981年他参加了由张森、周志高、李其德、瞿心安等导师授课的普陀区沪西工人文化宫的书法班学习,较为系统地临习了楷书,尤其是对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喜欢;同时还临习了欧阳询的《九成宫泉铭帖》、柳公权《神策军碑》。在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对书法的知识与技能上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学习期满后,参加了普陀区职工书法大赛,获三等奖。

谈话间,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出书几本的特级厨师张苏华先生点的佳肴上了桌,酒杯斟上祁老师带来的上品法国红酒。咱们继续边吃边聊。

图片

(左一著名书法家诗人刘永高先生、左二上海食文化研究会星厨俱乐部执行部长郑玉贤先生、右二为张苏华先生、右一祁狮扣)

1982年由于对隶书的迷恋、酷爱,跟随张森导师去了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专门学习隶书,被先生那灵动、飘逸的隶书深深吸引,进而临习、阅读了汉《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石门颂》《华山碑》。临读汉碑期间,在书写字的结构、走势、运笔、墨法等方面得到张森先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指导与点拨,从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对汉隶的书法结构、特点、变化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悟出了《张迁碑》的雄强、方朴厚重、似刀切玉,《乙瑛碑》的方圆相济、雅俗共存、飘逸稳健,《礼器碑》的典雅、左顾右盼、蚕头燕尾。从此,对先生的隶书作品的灵动飘逸、结构奇特却坚如磐石、以不变应万变,对先生所说的“法古而不拘于古”的治学思维又有了更深层的领悟。1983年学习期满后,参加建国三十五周年上海市职工书法大赛获奖,作品展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宣传廊。同年,加入了上海市职工书法协会。

他立誓要承张森先生衣钵,得其神韵,求真求精。因为张先生书法不拘泥古法,起承转合间不入俗套,独具风貌,草隶更是不拘一格、跌宕起伏、动如脱兔、一气呵成,富有文人气息;行草得米芾之精髓,苍劲不失文静,结体向背照应风趣,线条起伏常出奇制胜。

从此,他发愿要学习张森老师在艺术上主张独立思考,不囿于一时一代或一家一派,继承传统而不泥古,借鉴今人而不流俗;融会贯通,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自己的风格。他在用笔上潜心研究,从而一通百通,形成较为全面的书风。正书独辟蹊径,由隶法直入魏碑,拙中藏巧,别具一格。行书圆润清劲、潇洒流落,自然之妙。

张森老师的书法,多次参加国内的展出,报刊上我也收藏,剪报就有十多家报刊之多,颇有影响。他的论著名家书法系列《隶书三字经》(2005年11月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学习后深感张森先生能结合切身体会,就实论虚,时有创见。尤其是对我书法爱好者来说,能追随先生著作临帖30多年之久,直接间接得到过他的教益,堪称书法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图片

如今,祁狮扣老师善隶书,工行草,在历年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力求整体韵味、富有动感、不使僵化。常以草书笔法融入隶书中,以草入隶。书法作品得到上海、江苏、安徽、广东、广西、福建、山东等地区的人们喜欢,且作品多次经有关单位、部门作为礼品送往香港、澳门、西班牙、美国等地,被友人收藏。并得到著名书法大家林仲兴前辈的首肯与认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生涯小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