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印象—–一张试卷唤醒的记忆

六月,日渐丰盈的夏日,适合去畅想,比如抛下一场雨,敲开一朵花。而我,更希望是一份卷子。

连日的复习、考试、改卷、讲评,各地市的卷子成了全年级师生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汇!

教室:

大家拿出濮阳卷!

今天我们讲开封卷!

大家看,新乡卷的这道题开封卷不是刚做过吗?

办公室:

今天你做的哪的卷啊?

郑州的!

我是巩义的!

都看看漯河的,我都做晕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一种省内一日游的感觉呢?不过,我们的小朋友对这种旅游方式可是心惊胆战啊!

今天翻看做过的几份卷子,大家又开始了讨论。最后的话题落在了焦作卷上,也将我带回了记忆里的那件教室,那一次次拿到试卷的忐忑心情。图片

小学是在厂里的卫北小学上的。每到期末,学校都会定两份试卷,一份洛阳的,一份焦作的。每每看洛阳卷,教室里便一片欢腾,因为四面的试卷,稀稀拉拉没多少题,还特别简单,只要认真点都能拿到不错的成绩。焦作卷就不一样了,一听说今天考的是焦作卷,那必然是哀嚎遍野呀。因为,题目非常之难,加上小小的一张卷纸,上面密密麻麻印满了字,稍不小心就会丢下一道题,给本就不富裕的分数雪上加霜。

这就是对焦作最初的印象。考卷小,印刷密集,题目超难。

 

后来上了高中,发现高中会考也是去焦作考的。听家长说,因为厂里是归焦作管的,所以我们考试要到焦作考。那时特别奇怪,厂里距离济源那么近,为什么不在济源考呢?于是,很长一段时间,看天气预报总认为天气会和焦作一样,爸爸说应该看济源的,奇怪的问:我们不是归焦作管吗?为什么要看济源的?爸爸无奈的说:因为我们离济源近。天啊,这是什么逻辑?这考试和天气预报的双标制,给我本就不富裕的地理知识雪上加霜。

涨姿势的图片

最后一次与焦作的亲密接触,应该就是高考了。

其实,题目已忘的一干二净,分数似乎也一并风干在记忆的深处。只记得那是第一次住宾馆,雪白的床单被子,弹力十足的床,兴奋的在上面蹦了好半天才舍得下来;第一次听到“认床”这个词。因为同学说自己换床就睡不着了,听后惊讶的嘴巴都张的大大的,实在不明白睡觉和睡哪张床有什么关系;第一次那么多人围着一个大圆桌吃饭,然后哄抢最后一盘西瓜;第一次在考场外看到那么多的家长。因为是在焦作考试,我们的家长没有到场,也就没有用那样焦虑的眼神送我们进考场,没有用那样急切的眼神迎我们出考场。于是,我对高考的记忆似乎不至那样凝重。

 

时过境迁,自己做了老师,又逢焦作卷,只是身份不同,视角也变的不同。当年那个拿着卷子挣分数的女孩儿,变成了几天这个拿着卷子批分数的老教师。

忽然想到班里有个小朋友,老家就是焦作的。常常满怀骄傲的给我讲老家“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的云台山;讲古色古香的汉服小镇;讲家门口甜甜酥酥的雪花酥。孩子约我去看一看她口中的美丽焦作,我也常常会想,待她长大,是否还记得这个曾经的约定。

这就是一张试卷唤醒的记忆。

很多不完整的片段,构成生活,也湮没于生活。像只开一次的花朵,不必留恋过去,珍惜当下就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焦作印象—–一张试卷唤醒的记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