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女性称呼什么合适呢?

几年前,我和一邻居结伴去市场买菜。
她要买孜然粉,我就把她带到我常买调味料的一家杂货店里。老板热情地打招呼:嫂子来啦,今天需要点什么?
买好东西离开后,邻居一脸不高兴地抱怨:那个老板看起来比我们还老,他怎么好意思把我们叫嫂子呢?你怎么能接受呢?还一直在他家买东西?我再也不会去他家店里买东西了。反正都是掏钱,干嘛要自找不痛快呢?
邻居这么大反应我还真没想到。我听老板叫我嫂子已经很久了,我一直没什么反应。站在邻居的角度想了想,好像也能理解。
可若是叫她妹子,她也有可能不高兴呢。
到底该怎么称呼一个具体的女性才恰到好处呢?这还真是一门学问。
涨姿势的图片
美女这个称呼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勉为其难,负重流行了很久了。
有人调侃: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是女的,只用一个“美女”的称呼就可以一劳永逸。
只要用脚后跟想想,美女这个称呼,哪有那么大的余地呢?
很多年前,在商场第一次听服务员称我美女时,我耳热心跳,心里活动复杂到无以复加:对面视力不好?你看不清楚不要紧,可我如何承担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呢?这叫我如何敢当?不过也许,如果人家视力没问题,是不是现在的审美趋势变了?审美也真是门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比如唐以丰满为美今天最好能瘦到皮包骨头,比如大眼睛双眼皮一直都美,可不少人却觉得小眼睛单眼皮才是神秘的中国特色……
这个误会很快就消除了,因为我发现任何一个女性,不论老少,不管高低胖瘦,在服务员嘴里统统都是美女。
唉,是我想多了。当时心里一半释然,一半还多少有点失落。
朋友讲过一个异曲同工的例子。
多年前他第一次去广州,酒店服务员喊他靓仔,他瞬间心脏狂跳,困惑伴随着慰藉,原来自己也是玉树临风的花样美男啊,原来自己符合广州的审美标准啊,可怜几十年在北方承受了多少不公平的对待,这喜讯要跟朋友分享还是低调处理呢……
几天后,他发现靓仔跟容貌完全无关,广东人管谁都叫靓仔,仅仅就是证明他是个纯爷们而已……
他心中的落寞无与伦比。
可见,称呼带来的困扰不只女性有,男性也不例外;开口称呼别人时为难,听别人称呼自己也不轻松。

很早以前,同志的称呼男女都可以,现在不但没人这么称呼成年女性了,就是称呼男性,同志也基本销声匿迹了。
同志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中对同志一词做了这样的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建国初期同志的称呼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的称呼,类似“师傅”。
同志一词原先如此美好,即使后来等同于“师傅”,失去了典雅,可依然是一个走遍大江南北都能通行的称呼啊,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便利,能让多少人不再为如何称呼别人纠结啊。可它就突然间退出了称谓的舞台。
我想了想,是这个称呼太正式太官方?太冷冰冰没有温度?太拒人于千里之外……似乎都有点,似乎又都不全是。反正“同志”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就被无情地淘汰了。
这还忽略了现在人们赋予“同志”的特殊含义。

今天是妇女节,那能不能直接叫女性“妇女”呢?
已经看到很多女性表示拒绝女神节、还我妇女节的愿望,很多人已经习惯性地把妇女节说成女神节了,觉得这样才是恭维,以为妇女两个字是冒犯。
细想想,女神是被凝视的,是被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以它的标准定义的;妇女才是女性的天然属性。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辞典。
但是,用“妇女”称呼女性,可能也不行,估计很多女性也不愿意接受。
到底叫什么合适呢?
小姐?贬义;女的?不礼貌;姑娘?太文学不日常;女士?太官方;小姐姐?真的油腻;妹子?太轻佻……
嗯,这还真是个问题。难怪有些地方管陌生人都叫老师,是不是真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词男女通吃,还显得对人比较尊重。
也有人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用的词叫女青年。阳光,积极,向上,而且根据如今青年的标准,四十多岁也是可以挤进去的。
我的选择是这样的,只要在校园,成年人都叫“老师”,货真价实;年轻人就叫“这位同学”,万无一失。
出了校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口直接说“您好”,然后就该说啥说啥。

“妇”的繁体字是“婦”。“婦”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帚”,从女持帚,表示洒扫。简化汉字时,把右边的“帚”改成了“彐”——一个倒放的“山”,据说意为推倒三座大山——族权、夫权和神权,也就有了妇女解放的意思。
可直到今天,女性要真正解放,依然任重道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现在对女性称呼什么合适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