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过去了

一个人的去世,唤起了不少人对80年代的怀念。
作为80年代的大学生,我也时常会怀念起那个年代。那是一个对书的渴求达到空前绝后的年代吧。
80年代出版业重新放开,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大家憋了好多年的读书需求骤然迸发,文艺社科类书籍赶上了短暂的好时光,连朱光潜、李泽厚这些学者的美学书籍,书店外排队的人群都能拐好几道弯。有人也许要等到买回家翻开来,才发现《美的历程》并不是教人怎么穿衣怎么打扮就能变得更美的。
但想一想,那真是种美好的误会。
此前我们抢购过许多东西,其后也抢购过许多东西,但再也没有发生过抢购书籍的事情了,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了。那个时候,大家的口袋都没钱,但省吃俭用还是要买书的,遇到学校书店进了新书,一群人就乌央乌央地涌过去,管它是什么书,先抢到手再说。
如今想来,人们对书的渴望是那般强烈,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师大老西门门里边有一个小小的书店。
别看这个书店占地面积很小,可里边的书很多啊,尤其是新书,似乎能满足大学生的所有需求。当然,也很有可能是当年的我们眼界也没能打开,根本就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有多大,就是井底之蛙而已。
这个书店从来不卖跟教学有关的所谓的教辅书(我都有点怀疑教辅书这个概念是后来才出现的),里边的书都挺高大上的,以翻译作品为主,像《梦的解析》这类。翻开《梦的解析》之前,我以为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工具书来看,也就是说你晚上做了个梦,第二天就可以翻开书看看弗洛伊德是怎么解释的。哎,好像有点像《周公解梦》?怎么会?《周公解梦》可是封建迷信,人家洋人的《梦的解析》可是科学。唉,原来当初我也如此崇洋媚外,还硬生生把一本伟大的心理学理论著作解读得如此接地气,由此可见还真是无知者无畏。
图片只要书店来了新书,那真是一路小跑去排队抢购。我买书的钱基本都是用饭菜票换了现金再去书店买回书的。自己的书在床头整整齐齐码上一长排,比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排成一排让你心里更踏实,那些书能让人在睡梦中笑醒,似乎只要书在床上,就约等于书里的知识已经装进了自己的大脑。
当年的我,心里对书籍有个自己的排序,还是个不能为外人道的排序:看不懂的书比能看得懂的书高级,外国书比中国书高级,理论书比文学书高级,文学书里诗歌比小说高级。
可是,我就是一个非常浅薄的人啊,我最爱看的书就是小说啊。我现在能这么坦然地承认,可当年打死我我也不会承认这一点的,我要不懂装懂,我要硬着头皮一行一行啃那些我读起来很吃力的书,还要装作自己非常喜欢的样子。
这么一想,几十年前的画面就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恨不得穿越到80年代,对那个装模作样的我说一句:辛苦啦,你装得太辛苦啦。
涨姿势的图片
如今在读书这个问题上算是活明白了,再也不装了,就看自己喜欢看的文字。可是,我还是真心怀念当年那个明明看不懂却还逼着自己囫囵吞枣啃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理论著作的自己,怎么着也算是勇气可嘉吧。
李泽厚是11月3日去世的,那天我还特意去书架上找了找当年买的《美的历程》,没有找到,也不知是搬家的时候搬丢了,还是借出去了没还回来。不管哪种原因,都不重要了,毕竟现在不是当年那个总担心无书可看的时代了,如今的我发愁的是买回来的书还有不少没有拆封呢。
俱往矣,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一个时代过去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