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该怎么老去?

网上看到的消息:
一个老太太,一字不识,不能听也不能说普通话。年纪大了,必须去城里与儿子媳妇同住。不能去超市,不能接送小孩——因为不会看红绿灯,也根本不懂认路,不会使用任何家电,包括洗衣机电视或者燃气灶。
不会开电视,也不看电视,因为看不懂。不玩手机,因为不会玩。
甚至也无法去养老院。因为当地农村没有养老院,入住城里的养老院,连基本沟通都成问题。
每天就是坐着。
本以为这就是个个例,没想到看了下边几百条评论,才发现这种情况虽说不上普遍,但也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中有些人才50多岁。
他们余生的漫漫长路,如同永处黑暗、永住哑乡,该如何熬到尽头呢?
涨姿势的图片
 
想起了90岁无疾而终的奶奶。
奶奶也一字不识,也看不懂电视。春节,我们坐在火炕上边嗑瓜子边聊天,电视作为背景自然也开着。奶奶会突然说一句:谁家的女子,穿那么少不冷吗?我们哈哈笑上一阵。小弟每次都会耐心地给奶奶解释一遍,但奶奶很茫然,明显听不懂。
电视里播一个电视剧,女主要上床休息了,奶奶又急了:别脱衣服,这么多人看着呢。女主自然不理,奶奶只好让我们都闭上眼睛,不要看屏幕。原本我们都没看,她一说,我们反倒齐刷刷盯着电视机看了。
那个时候我总觉得,奶奶怎么那么可爱呢;过后又觉得,奶奶这样很可悲吧。
幸运的是奶奶一直生活在老家,周围的人都熟悉,都能聊天,日子过得也算正常。
这样的奶奶,也曾出过远门。
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父母结婚后,老爸远在青海当兵,一字不识的奶奶带着一字不识的妈妈,从老家坐长途车到西安,再从西安坐火车到青海。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两个女人怎么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但事实是,她们准确地和老爸接上头了。
我懂事后,老爸已经专业回到西安了。放了假,妈妈会带我来西安看爸爸。那个时候,我跟在妈妈身后,看着城里的车水马龙,总忍不住担心,怕妈妈坐错车,怕妈妈找不到老爸的单位。但事实是我多虑了,妈妈带着我倒上几次车,每次都能顺利来到老爸的单位。
如今想来,我很是佩服奶奶和妈妈。
 
我上学认了几个字后,总会庆幸,觉得漫长的一辈子,在无聊的时候终于可以靠看书打发了;也总为奶奶和妈妈发愁:她们可怎么打发没事可干的日子啊?
妈妈还好,家里家外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而且,妈妈还喜欢看戏听戏,自己也愿意哼戏。奶奶除了做饭做家务,什么爱好都没有。
好在奶奶也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奶奶七十多岁时,我还记得花里胡哨的塑料包装袋到处都是。我们吃完零食扔掉的包装袋,奶奶就会捡起来洗干净压在炕席底下,过一阵子拿出来就变得平平展展。
天气好的日子,奶奶坐在院子里,把这些包装袋剪成大小合适的方块,叠成一个个小三角,再用针线固定起来。这些小三角攒到一定程度,再一个一个缝起来,拼成圆形,最终就变成了一个坐垫。
远看真像一个工艺品,近看有点粗糙,粗针大线的,毕竟奶奶的眼睛也不行了,穿针都得求助我们了。
奶奶缝的坐垫还送给了庙里,人们拜神时不用跪在地上,可以跪在拜垫上了。
奶奶还用包装塑料袋缝成了带提手的篮子,里边可以装些杂物。
可是后来,奶奶的眼睛实在看不清了,就连这点消遣也没有了。
日渐老去的奶奶,真的只能枯坐在炕上了。
那个时候,我更替奶奶发愁:看不了书,也看不了电视,这日子可怎么打发啊?
我替奶奶感到的痛苦,不知奶奶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也许没有,她的一辈子就是那么过的,她也不可能知道识字的人看书的乐趣。
但愿如此,那样奶奶就没有痛苦了。
 
人,任何时候都不要也不能和时代脱轨,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千万别被这个社会抛弃了,最好还能有一两个兴趣爱好。
社会,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该怎么为这些已经与时代脱节的老年人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终其天年?
好在有人迈出了一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央视辞职的宋德龙在北京通州开了一家“中国第一家老年玩具店”。因为玩具市场很少有老年玩具,他只能在上万件儿童产品里挑选改造出滚铁环、4倍大扑克、可乐球等适合老人的玩具。现在,附近的老人都喜欢去他店里,玩玩具、喝茶、荡秋千、下棋。
有媒体形容“老有所玩”像一家老年人的“解忧杂货铺”,宋德龙很喜欢这个解读。他希望未来有一天,像这样的老年解忧杂货铺能够遍地开花。他还想建造一个“老年欢乐谷”。
无论如何,有人愿意为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做事了。
希望“老有所玩”可以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人,该怎么老去?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