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菖蒲,浴兰汤

端午乃“端五”,它的由来源于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更多的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设的节日。扒龙舟、食粽子、饮雄黄,成了端午常见的礼俗,至今不辍。可很少有人知道它亦是——女儿节。

每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曾有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涨姿势的图片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值端午,人们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五彩丝线

通常我们包粽子都是用的白色麻线,不知五彩丝线。将其缠绕于粽扔入河中,可保平安。但五彩线真正的寓意在女子,系在女孩的手臂、颈项上,图个吉利。

古人历来遵循五行阴阳之说,五彩为五色,分别代表木(青)、火(红)、金(白)、水(黑即蓝)、土(黄)以及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即龟蛇)、中(黄龙),均为灵物。

五月五日正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故为“毒月毒日毒时”,居三毒之端。蛇虫鼠蚁纷纷活跃起来,魑魅魍魉也开始猖獗,系五彩线以抵挡所有的妖魔鬼怪。它还有其他名字叫:长命缕、续命缕。因为可以避开邪毒虫害,自然长命百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彩线不止女孩子可以系,但凡是小孩儿,皆系之。日月为明:日神伏羲,月神女娲,故男左女右。小男孩一定要戴在左手上,小女孩一定要戴在右手上。这就是古人儿的讲究,才显得意义十足。明年端午,也去买来系上一系,顺带沾沾青龙朱雀的灵气。

沐草药汤

每当过节,我都不会出去旅游。而是选择回大窝陪伴奶奶、爸妈。记得从大前年开始,我同妈妈就开始了另一个习俗:挂菖蒲,沐草汤。

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毒的灵草。于端午节时分,将菖蒲叶和艾捆一起倒挂在檐下辟邪。且利用它直线的叶片,还能表现出初夏的清凉之意。

沐兰汤:即用草药水洗澡。屈原在《九歌·云中君》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中为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驱邪气最为灵验。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用菖蒲、艾草、鸡屎藤、百日红、花椒枝、猫爪刺、灯笼草… 熬好之后沐浴,全身舒坦。

除以上习俗外,还有很多。比如:放纸鸢,打午时水,佩豆娘,画额,避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制凉茶,饮雄黄,跳钟馗,斗草,打马球,九狮拜象等等。咱们,留到明年说!

浴兰习俗

食粽子

粽子的形状很多,正三角形、正四角形、牛角尖形、方形、长形。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小欣最喜欢牛角尖形的白粽裹砂糖吃。

而端午,也不止粽子可以吃。五黄,江浙一带的习俗,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打糕,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的习俗,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的习俗,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挂艾草、菖蒲

回小窝的时候,看到了门上挂了一株艾草叶,还有一张心形卡片。小区很暖耶,提醒我们节日的珍贵意义。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或许只有一些远离都市且比较守旧的老人和中年人记得这些重要的习俗吧。很少有人会包粽子咯,即便是家里的老人岁数也大了,做不动了,而年轻一代都只是吃完就算过了节。时光荏苒,怕就怕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好好的传承下去。百年之后,下一代,下下代,便会失去多少民间传统的乐趣。看似一件小事,实则万万不能忽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代表了老祖宗的智慧的结晶。古人传下的每一个节日,我们都应该去好好感受。愿所有的节日习俗仍延续至亘,而不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挂菖蒲,浴兰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