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七十二道脚不干

女神的图片 第1张

“七十二道脚不干”是一地名?也不是地名,如是地名算是最长的地名。实际上不是地名,是百姓口中比喻的河流与道路总称。这是一条顺河而上的人行道,只有徒步涉水。水量不大,无须搭桥的最便捷的路途。这地方就是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上。

大巴山,又名巴山、巴岭,它是何时横空出世,地理学家费金深在《中国的自然奇观》(宁夏出版社,1986年版)中有较详细的叙述:

女神的图片 第2张

大约七千万年前,长江的源头在巫山东麓。那里的巫山,好像一堵坚实大坝,把四川盆地东面紧紧堵截。巫山西麓的水流,象青海的倒淌河,向西流进四川古湖。四川盆地当时是一个波光浩渺的内陆湖泊,金沙江的水那时也汇入这个古湖。

后来亚洲大陆发生一次史上称“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这次地壳运动,在川陕鄂边界上,形成东西向的大巴山,也形成四面纵横向的巫山。大巴山与巫山相隔的地方,地势较低缓形成东西向的低凹地带。那里气候比现在炎热,雨量丰沛,长江上游流量大,古金沙江江流满四川古湖后,就沿大巴山和巫山低凹地带向东流。流水不断冲刷地面,沟壑不断一年年扩大,不断延长、加深,终于将巫山切割一条通道,古湖的水通过这条通道,与长江连接,因此可以说,万里长江和大巴山年龄,不过七千万年(载入高中语文第一册P30)。

后来古湖流干水后,湖水干涸,就形成今天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实是燕山运动后形成,是古金沙江冲积物的沉淀而成。可以看出,大巴山在中国山脉和四川盆地各大山系中实属晚辈,形成至今尚未满七千万岁,别的老大哥群山早已围成一圈,而大巴山是燕山运动后形成,是最年青的小弟。

大巴山何人取?古代《山海经》中《中次九经》有关于“蛇山”的位置、矿产、动植物的介绍。清、吕调阳在《五藏山经卷》解说《山海经》所说的“蛇山”,即巴山也,在今通江江北巴峪关,巴水所出,南江绥定河,西南至合州注嘉陵江,其水象蛇首呼物也,可见大巴山最初名为蛇山。

女神的图片 第3张

根据西汉刘安及门客所著《淮南子》,东汉班固等人著《白虎通》以及《史记》《尚书》等古籍描述,距今五仟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也就是首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他们居住在这大山,因此得名叫蛇山。伏羲和女娲后人丁兴旺,便想起他们一切都仰仗了昆仑山恩师大巴的教导,为纪念尊重老师,他们便把蛇山叫大巴山。

可见前述,大巴山出世前六千万年都默默无闻,直到近五千年前有了伏羲和女娲创业才命名为蛇山,为尊道改名为大巴山。大巴山所储藏的深远和丰厚历史文化由此可见。

后来伏羲、女娲告别大巴山到现在的河南淮阳宛丘并定都于此,因他们最初以蛇为图腾,后又演化成龙的图腾,就把宛丘称“龙都”,1993年2月15日《人民日报》载文说,宛丘有815亩伏羲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原各省人民来此朝拜,叫龙都朝祖。由于伏羲及龙的图腾,又有龙都始祖所以华夏子孙才称为“龙的传人”。了解伏羲、女娲创业历程,华夏儿女也应当象伏羲、女娲一样敬重大巴山。

大巴山,素有“千里巴山”之称,今天写“七十二道脚不干”是大巴山山脉一小部分,是指地处川陕边境的狭义大巴山。广义的大巴山西邻岷山以东的摩天岭,连接米仓山,东到湖北的神农架与巫山相望,横跨东西,长千公里。也就是大巴山尾部在甘肃南边文县与四川北部青川一带,大巴山头在湖北西边兴山县与神龙架林区一带。从东到西,紧邻大巴山的县市,南边依次是城口,巫溪、万源、通江、南江、广元、青川;北边依次兴山、神农架、镇平、岚皋、紫阳、镇巴、南郑、宁强、康县、文县。

 

大巴山最高山峰是湖北神龙顶3053米,巫溪太平山2797米,城口的光头山2686米,镇巴的箭杆山2534米,南江的光雾山2507米,万源的花萼山2380米,老君山2413米,两千米高度左右有十余座,以下至一千五百米有百座之多,真有“这山望来那山高”之巴山民歌真实写照。

前面提及伏羲、女娲创业于大巴山,开户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仅此一例,说大巴山之盛名,足矣!但大巴山名气之盛,还有不少,诸如:

大巴山神农架。神农架因中华农耕文明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采药为民采药尝药而得名。神农架景色迷人,有野人之谜各种神秘传说,引起科考人员长期考察研究。炎帝神农氏与黄帝构成了华夏民族,所以后人都是“炎黄子孙”。

历史上的巴国。大巴山紧密联系的巴国,学者们认为是商代后期才形成,甲骨文中“巴方”是巴国最初形成,但《山海经》《海内经》有“西南有巴国,太成生咸乌,咸乌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后照又叫太吴,就是优羲”,“后照是始为巴人”,是说伏羲的曾孙启照是巴的始祖。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允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写,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禹、益井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见闻见作《山海经》”。根据2000年公布的《夏高周年表》认定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禹是夏朝的奠基者。由此可见,至少在《山海经》问世前就有巴国存在了,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巴国已存在1100年历史了,后来各地郡县的名字和巴文化都反映了巴国长远历史延续性。地名如重庆巴县、湖北巴东、四川巴中等,巴国失踪后学者与考古历史学家寻根,现在四川宣汉百峡发现巴人洞正在考古验证求实。

 

传说中的真实人物。“三皇五帝”包括排名前的伏羲,炎帝,虽说是传说中最早的帝王,但通过几十年考古实物依据,正在逐步证实远古真实历史风云人物,也实物考证了五千年前文明历史。伏羲、炎帝两位与巴山巴国的联系,更加增加了大巴山历史文化悠久性,多样性与厚重性。

而大巴山深处的陕西镇巴与四川万源之间,就有这“七十道脚不干”之说的一条小河,从渔渡坝东南行到川陕交界的龙坡即需涉河,这小河从万山丛林中钻出来,两边多高大峡谷,人在谷中走,好像总走不出这幽谷般的遥远,岸边的路走得没路时,便需涉水而过,如果两岸都没路可走了,那索性在湍急河中走了,河中乱石交错,走时需步步为营。所谓“岸绝船通马,涉交路入河”写的正是此景此情。

这一带的山谷的地质属于石灰岩质层。早上蒸发出微露,遇有艳阳的日子,漫山遍谷中映带霞辉,雾气溟濛,景物时变,不一而足。峡谷中草木繁茂,尤为藤蔓,蕨薇,各色菇菌,杂生木石之上,偶而一阵清风送来,仔细一瞧,原来是隐藏在翠绿中的不少野花飘来的芬芳。加以炎天水犹寒,更令人恋恋不忘,曾有人写诗赞。

七十道水不干,穿山凿峡水湍湍;

等闲渔渡河畔边,六月炎天雪水寒。

“七十二道水不干”全程三十华里,沿途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如果雨后,分流更多,实际绝不止这七十二道弯弯曲曲的水路,地名奇怪惹人思维,弯滩、深洞子,大崖窝,老鸦滩、骚龙洞、龙溪河、毛坝子等,聪明的民众根据地型编出话中有话,低俗不俗的民谣。

穿起裤儿龙溪河,脱了裤儿毛坝子;

进去就是深洞子,出来又是干崖子。

观这山水,联想世上又何尝如此,所谓“人生弯弯曲曲之水,世事层层叠叠之峰”便是。

上得顶峰是久负盛名的滚龙坡,是川陕的交接点,极目远望,龙脊之峰数条在此交汇,如蛇似龙,由此联想起伏羲、女娲仙成是否到过此地,后人为何起名龙坡,层峰像石笋一样插入云表。山巅仅有碉堡,旅行之人可到此歇脚,此乃历史军事要塞,故事颇多,远有左宗棠、张献宗之战,近有红军筑寨抵御北方之敌,还有红色交通线在此交接,山上竞有人家居住,星星点点的耕地也能养活人家?坚守家园,这可能就是巴山精神。游人至此,眼界顿开,胸襟一阔,精神为之大爽。且以小路过分崎岖与坎坷,到此便提高警觉,走时步步提防小心而行,这直是一处使人惊奇考验你的地方。

下得山来,经金竹坝、梨树溪、官渡湾顺后河去万源、达县。人们一直以“巴山蜀水”作为四川的代称,仿佛巴山占据四川半壁河山,足见巴山对四川的影响,但历史证明巴山蜀水造就了两大盆地,即“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大巴山与秦岭有不可分割的地理与历史情结,形成秦巴文化,永恒不朽的秦巴文化已经润泽川陕两省几千年,而将未来悠远的历史演进中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巴山的青山绿水也会永不间断滋养呵护川陕。巴山之水流域广阔,是芸芸众生主要生存条件之一,耸立于川陕延绵靠千余公里大巴山秦岭挡冬季寒流天然屏障,即使严冬,两个盆地也是相当温暖是宜居胜地。

 

浑厚雄伟的大巴山,是一座历史文化的金山,是一座风光绮丽的名山,有待我们不断地解读,尽情欣赏她,悉心爱护她!

女神的图片 第4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大巴山,七十二道脚不干

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