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年

儿时的年,处处充满隆重,随时都有仪式感,山水树木都有情趣,男女老少都充满期待,有意无意间要准备一个多月,仿佛每一天都在忙年。扫房、赶集、买衣服、买年画对联、杀猪、做豆腐、蒸豆包、接亲戚、请家堂……真可谓人人准备,众神参与,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过年。亲情在交往中不断加深,邻里关系在娱乐中更加和睦,期盼得到满足。因而,人们盼年,留恋年,岁月匆匆,儿时的年渐行渐远,年味越来越淡,是生活富裕的错吗?是时间紧的责任吗?很难说。不论是啥原因,儿时的年都值得回味,想想都充满快乐!涨姿势的图片
儿时的年从零揪(日历牌)开始,日历牌买回来,一家人最想知道的是那一天过年,常常是父亲把年三十那页折上,生怕把年忘了。
随着日历牌一天比一天少,腊八节到了。每家每户从腊七的晚上就开始准备,生火都比较早,一般在凌晨两三点钟,原因可能是人们都相信“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的金子堆成山”。芸豆、大黄米、大枣等材料一起下锅,大半宿的文火熬煮,在被窝里都能闻到腊八粥的醇香。早晨起来两大碗粘粥下肚便是腊八节快乐!腊八蒜也在饭后着手制作,孩子们扒蒜皮,大人们一边刷着瓶子,一边出谜语“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
图片

腊八节结束了,各家都要选个双日子扫房,据说是双日子吉利。扫房一是彻底地搞卫生,也有扫去一年的霉运的意思。不管灵不灵,家家户户刻挂钱是不可少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钱多,也有显示家庭富裕的意思。从腊八左右开始刻挂钱,刻挂钱儿要用粉绿纸,灵巧人家自己画样子,寓意多是吉祥祝福,不会画的用往年的旧样子。刻挂钱儿的刀大小不一,是一组工具。刻挂钱鲜艳的碎屑在村庄里随风飞舞,人们感觉年近了,也说明有人已经准备过年啦,催促自己也要抓紧,不能拖全村人的后腿。
淘米蒸粘豆包也是要邻里协调的,小时候村里没有米面加工厂,只有一间碾房。因此计划好淘米时间也是利用好碾房,避免邻里纠纷的好办法。我觉得推碾子是我参加过年活动最多的项目,常常是一两个大人,带着我们几个小不点儿,一推就是几天,一般是两个婶婶机灵的箩面,大人们说着黄嗑儿,边干边开玩笑,小不点儿们满头大汗一波一波轮着推,一步不停的使劲推,走几天也走不出磨盘那个圈。

碾房里热火朝天,家里大锅里煮着豆馅,豆馅煮熟了,汤合适,还要放一些糖精,然后用豆馅杵子(木制像榔头)开始把豆馅捣碎,从碾房里拿回的面要发一两天。蒸粘豆包开始了,一般是一天连续蒸几锅,有的家要准备十几锅,一直吃到来年的二月二。蒸年糕比蒸粘豆包技术含量高。篦子上先放煮熟的芸豆做底,蒸汽上来后,新碾回来的面直接向篦子上撒,技术含量主要是蒸汽上的是否均匀,面旱涝是否合适,否则会不熟。蒸粘豆包和年糕每家每户都特别谨慎,万一出点差错,预示着来年不顺序。
杀猪是过年仪式中很重要的,因为一年来没见着荤腥的人们,今天终于可以咧开腮帮子可劲的吃肉了。也有许多家庭需要卖猪肉才有钱去赶年集。

杀猪准备工作几天前就开始了,麻绳、暴刀、廷杖、杀猪刀、荞面、盆子等,反正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杀猪当天一早,四五个人先是给猪一捧玉米粒,趁猪贪吃时,一个人撤猪后腿,一个人按住猪头,七手八脚把猪四条腿和猪嘴用细麻绳困住,过秤后抬到方桌上,一刀直刺猪心脏,猪血喷涌的放有荞面的盆里。挺杖用上了,在猪腿上割一个口,一米七八左右的挺档从猪腿上那个小口一直捅便猪皮附近的各个角落,拔出挺杖,肺活量大的人一口气把猪吹的像气球。几个人把猪抬上锅台,一盆一盆的热水浇遍猪的全身,猪毛全褪下来了。紧接着就是开膛破肚,清洗五脏。干白菜早已下到大锅里,一同下锅的还有像碗口大的血脖子肉和血肠。大锅里热气腾腾,猪肉的留存也是主人家反复合计的。一点不卖的那是村里的“大款”,留一半的是多数,困难一点的留一角,还有一点都不留的。这要看一家的经济实力。杀猪菜要炖一大锅,除了送给邻里亲朋,一家子人要吃十天半月的。

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村子里响起了过年的鞭炮声。小时候谁家若是买一盘“二踢脚”(100个一捆双响),那绝对是村里的大户。一般的户就买十几个,和年三十晚上一挂千响的鞭。因此男孩子们一天放几个“二踢脚”,啥时候开始放那要计划好的。小年这天晚上要特意包饺子,饺子煮好后,三炷香点燃,起拜灶王爷,村子里二踢脚声此起彼伏响起。
为什么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呢?据说是送灶王老爷去西天汇报工作,把一家老小的表现汇报给天庭。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此家家户户都格外重视。不管多远的游子也要赶在小年之前回家过年。过了小年,过年的脚步一天紧似一天,做豆腐、煮肉、杀鸡、写对子、贴年画、炒瓜子花生、走亲戚、请家堂等等,反正觉得每天都很忙。

写对子的是村里的文化人,不仅字要写的漂亮,还要针对每家的情况编词,比如那家娶了新媳妇,对联上要体现新人新气象新人树新风,也比如那家人比较懒惰,对联中勤俭持家是必不可少的,大门对子是最宽的,预示着日子越过越宽绰。各路神仙也不能忘了,“白莲台上坐,紫竹林中仙,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仙人常保佑,居家永平安”等等分别给各路神仙。水井、仓房、猪圈、马车等物件也要有对联,如“井泉龙旺、肥猪满圈、远近通途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等等,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更不能缺,最长的对联就是炕条,一般要上百字,全是朗朗上口的吉祥话。对联多了也有不识字闹笑话的,有的把肥猪满圈贴在了抬头见喜的位置。小小的对联寄托了人们美好憧憬,富于教育意义,充满了对神对物的崇拜和感激。

儿时的老屋特别旧,用报纸糊上整个屋子,贴上年画,屋子立刻显得豁亮,仿佛一切都是新的。买年画根据个人的喜好,种类很多。有伟人像、四扇、花草风景、电影明星、门神等,家里有新媳妇的要买一张带双耳朵的杨柳青大胖小子画贴在炕头儿,据说是能生大胖小子,家里没有属鸡的还要买一只老虎像,一般是上山虎,虎口点上朱砂,据说能镇宅。
年三十儿早晨的鞭炮声密集响起,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过本命年的要穿红衣服,大人们忙忙碌碌。奶奶用白纸糊灯笼,用红纸剪窗花,带有盘长和动物图案的窗花贴在窗户和灯笼上,透过阳光,屋子的喜庆气氛增加了许多。女人们洗菜切菜和面准备吃的,男人们劈柴担水贴对联。到了中午一桌丰盛的午餐准备好了,我老家的午餐一般主食是馒头,因为要为各路神仙上供。副食全村千差万别。有的家要吃素,全做素菜,多数的家不信这个,鸡鸭鱼样样都有,每家的鱼是必有的,寓意年年有余。午餐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请家堂,就是去坟地把祖宗们请回来过年。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村里要派几个人去祭雹神,大人们背着猪头,小孩们拿着香表和鞭炮,来到很远的山顶雹神庙,燃起香火和鞭炮,还要把猪头上靠嘴那块肉割下一条祭祀神仙。不管灵不灵,反正我们村子很少遭雹灾。

星星出来了,各家各户的灯笼也亮起来了,鞭炮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密集,香也一遍一遍的烧。孩子们点起小灯笼满街乱跑,大人们包饺子、打扑克、下棋、推牌九、玩麻将,还有的把锣鼓镲拿出来敲打一阵子的,总之是各找各的乐。
图片

晚上十一点左右,都各自回家了,忙碌又开始了,煮饺子、准备鞭炮、准备菜……十二点左右整个村子鞭炮声响成一团,发神纸、上供、烧香、放鞭炮,忙忙碌碌有条不紊,喜笑颜开,过年的仪式达到了高潮。各种仪式进行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举杯祝福,饺子里早已包进去几枚硬币,看谁先吃到,看谁吃的多,有的孩子吃不到,还会急的哭鼻子,有的为了吃到硬币,撑的肚子很难受。吃完饺子赶紧去给长辈磕头拜年,有时组团进行,有时一晚上拜年拜不完初一一早继续。当然孩子们收获很大,压岁钱、糖果、花生等一并收入囊中。

年三十儿结束了,但年并没有过完,从初一开始要留压锅饭,初一到初五每天吃啥也很有讲究,破五要吃饺子,初二回娘家拜年,初六接住家姑娘,这好像是约定俗成。反正一天一天都在忙,扭秧歌、唱戏、说书等等不能一一列出,正月十五的晚上最热闹,烟花、洒灯,锣鼓喧天,人流如织。正月二十五要填仓,二月二要煮猪头。过年落下了帷幕。

朋友,说到这你知道为什么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吧,儿时的过年要经历近两个月,现在的年过程越来越短了,准备的时间和内容都少了许多,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啥有啥,想穿啥买啥,愿望在平时都得到了满足,就剩下一顿年夜饭和贴对联这几个项目,省去了那么多项目和亲自参与,年味岂能不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回忆过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