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以既享受又撕裂吗?

大学时候,我有个“自虐”的习惯:如果一件事,需要花10分力,我会多做一点,花12分力。

大学时候,跳绳,如果设定目标是,一组50,跳10组,我很可能跳12组。涨姿势的图片

跑步,如果设定跑5圈,我肯定跑个6圈,如果有帅哥在前面跑,我准还能再跑个8圈,还得把他给超过才行。

这种“自虐”习惯,逐渐带我,从英文的渣渣,长线提成个英文比中文说的溜的状态。运动能力则从小时候体弱多病,到大学时代的5公里。

可以说,“自虐”的习惯,带我单点的能力提高了。

而同样这个“自虐”的习惯,曾经把我带进“泥潭”。

“自虐”的习惯,像对“分数”一样,要自己“做更好一点”,就这样,我一路狂奔进了藤校。 而,到藤校之后,抑郁焦虑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好像“毫无力气”了。

做心理咨询的教授跟我聊天,说, “Nicole,我给你举个例子,一般的人,要求自己跳10米高, 你日常都要求自己跳12米,甚至15米。 能量耗光了。 抑郁症往往是提示你,hey,电量已用完。 这时候,好好对待努力的自己, 积累能量吧!”

那时,还是不怎么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一直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抑郁”是,不开心。 要让自己开心起来才对。 逐步的,在和咨询师聊天,和导师在一起咖啡走路,和Nelson一起闲逛的时间里,内心似乎有东西发芽了,有生长了。

身体上那种疲惫感,也逐步消失。

这段经历告诉我,“自虐”的习惯,只把我带到了一个能力的高点,而没给我持续的动力。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对于人的学习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原来我们以为的很多学习的经验和说法,都有些问题。
在回国以后,我发现,太多人都是“自虐”的学习。这并不是大家都喜欢“自虐”,而是原来的考试驱动的方式,成了大家的惯性。我们从来不看重对自己滋养,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和心情。

因为老师总是说:“那是“浪费”时间”。 如果仔细体验,成年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内耗”感其实就是能量降低的典型表现。 不能够“全神贯注”,不能够“心流” 都因为,其实当我们进去专注状态时候,很消耗“脑力” 和能量。

不给自己好好充电,就好比一个被一直过度使用的电池,边耗电,边工作。最终不能够像新电池一样100%耗电,和100%充电。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我个人的学习成长变了。我成了对自己特别特别好的人:睡眠要充足,特别是有孩子以后,无论如何都要给自己睡够。饮食,绝对不会因为“要低于三位数的体重”而节食。相反的,生孩子以后,饮食摄入的蛋白质加倍,总量也提升(因为我从小挑食,体弱),再通过提升运动表现来提升自己的体能。现在无论工作多忙,一定会有健身时间,阅读时间。过一段时间,就会来一个超长的有氧时间。

我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有点胖”,因为我对自己身体的标准是“有肌肉”,有摄入,有体脂,才能持续体能训练。我再也不会觉得,自己脸上有斑了。我喜欢自己不化妆的天然的皮肤。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做再好一点”,因为每当我决定做一件事,我就投注其中,百分之百。

如此对自己好,也才有了更多力量对自己“虐”。

比如,今天全心陪宝宝之后,给自己一个挑战日常水平的有氧时间。这是蓄能,因为晚上我要专注3个多小时, 只有蓄能,我才能在3个多小时里,120%的专注。

对自己好,是给超级专注,超长待机的蓄能。结果不是目标,过程体验才是重点。
而,如果你真的对自己好,真的看重自己,你会发现,在全然投入之后,能力和工作表现反而更好。结果也不会差。
同时,你也可以更理直气壮地对自己好,吃好睡好运动好。
正循环,源头是:你看重自己,珍视自己大脑和成长力。再就是不断地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长策略。
如此以往,自由跟随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学习,可以既享受又撕裂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