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读书已经是奢望了吗?

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让学生尝试命命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学生命的题五花八门。如果从文学常识的角度命题,他们大都是围绕欧阳修的名、字、号、谥号、作品、后世评价等角度,算是中规中矩吧。涨姿势的图片

但一个组命的题中有这么一道:

欧阳修的四个儿子分别叫什么?

这不跟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教小孩“回字有四样写法”一样吗?对中学生来说,这样的题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想出这么一道刁钻的题目,也能说明这个学生课下还是读过一些书的,起码看到过介绍欧阳修后代的文章吧。

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初中考试有一个“名著阅读”的题目,就是在要求初中生必读的书目中选一本,以填空、简答等形式加以考察,目的只有一个,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让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但效果呢?似乎也不乐观,还常常受人诟病。

有不少人公开发表过反对意见,认为不应该给学生规定必读书目,应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图书来读。

听起来不错,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更容易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没准终生阅读的种子就此就播下了。硬性规定必读书目,还明确中考要考,这些书目不可能投合所有学生的读书趣味,反倒有可能泯灭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不规定必读书目,不明确告诉学生和家长考试要考,可能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会读任何书的。

想让学生自愿读书,爱上读书,在现在这种背景下,近乎做梦。

有些初中老师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带着学生读书,读中考要考的《西游记》《朝花夕拾》《西行漫记》等等。这可能是很多孩子难得的真正的阅读,但愿不会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阅读吧。

因为中考要考,在老师、家长的齐心协力之下,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是会把必读书目认真读一遍的。高中也有必读书目,但因为眼下还没有体现在高考中,不少学生就不会去读那几本必读书籍的。或者乐观一点说,囫囵吞枣读了一些,但做不到从头到尾认真通读一遍的大有人在。

比如《红楼梦》,喜欢的学生自然也有,那是会反复读的,很多细节都烂熟于心,但绝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高中毕业,《红楼梦》都没有翻完一遍,只是道听途说了一点支离破碎的热闹罢了。

即使高中老师想带着学生读《红楼梦》《乡土中国》,可实在没有时间。

现在的教室,大都会布置一个图书角。

图书角的书,有学校提供的,也有学生贡献出来的。有些书既有教育意义,也很有可读性。

我曾经还很天真地担心过,图书角的书会不会越来越少?会不会有不自觉的学生偷偷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回家据为己有?会不会有哪本书太受欢迎导致学生之间为了抢着看出现矛盾?……

我很快就知道自己真是杞人忧天了。

很少有学生去读这些书。

有点时间,好学生是想多刷几道题的,不那么好的学生是要争分夺秒看手机的。

手机对不少学生的吸引力比书大多了。

书们只好寂寞地呆在书架上。

这不知是书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抑或是书和人共同的悲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让学生爱上读书已经是奢望了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