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

来到昆明,不能不去看看滇池。

知道滇池,还是上中学时,不知道怎么的就知道了有个天下第一长联,那么长,当然记不住,但是那“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何等的气势磅礴,令我这个中学生顿生豪迈之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第一句,且只记得这一句。

走上滇池边的观景台,眼前是一汪碧水,湖对岸是一座山峰,蜿蜒起伏,巍峨挺拔,湖面上晴光潋滟,微风起处,水汽氤氲,带着清凉扑入鼻翼,令人神清气爽。看着这秀丽的景色,我却微微有点失望:这没有那五百里滇池的豪放气概啊!但沿着观景大道向南步行约半小时,经过一座大桥,蓦然见一大片湖面,被一圈高大的铁丝网围住,透过铁丝网,只见烟波浩渺,数十只硕大船只在水上航行,极目看向水天交接处,茫茫无涯,唯见水天一色,似乎这浩渺的湖水一直流向天际,我心想: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滇池。

涨姿势的图片
滇池畔有大观楼,碧水蓝天下,绿树掩映间,一幢楼阁式建筑矗立湖畔,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我所知道的那幅长联就悬挂在大观楼下,全文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全联共180字,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作者为清朝时的孙髯(1685-1774),字髯翁,他因这幅长联而被后人尊称为联圣。郭沫若先生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上联描绘滇池四季美景,壮阔与婉约并就,美不胜收,下联抚今追昔,感慨时事变迁,沧海桑田,功名利禄全付流水,王旗变幻不过虚无。想来孙髯翁在撰写此联时,犹可见历朝历代的断碣残碑,因而当他登上大观楼极目四顾壮阔美景时,两相对照,则油然生出如此感慨唏嘘吧。

然而有几人能参透功名利禄,能不顾王旗变幻?孙髯翁此联约写于1765年,就在约百年前的1662年,一位名叫吴三桂的汉人,曾经的明朝山海关总兵,此刻的清朝平西大将军,率清军突入缅甸,俘获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乐帝朱由榔,后以弓弦将朱由榔绞死,至此,南明经18年抵抗,终被清军所灭。

绞死朱由榔的地点,就在滇池边不远处。滇池由是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位汉人皇帝的覆灭,至于为清廷建立殊勋的吴三桂,则被晋封为平西亲王,滇池又见证了新王在昆明开藩设府如日中天的煊赫,和穷奢极侈花天酒地的奢靡,也见证了这位杀死南明皇帝的人,又于12年后的1673年,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兴兵造反的可笑。

历史不会全然变化为断碣残碑。就个人而言,无论其是何等惊天动地的人物,最终都逃不过黄土一抷,然而,被改变了的历史走向,却已然是永远地改变了。

就在孙髯翁的长联挂上大观楼的一百多年后,云南以及昆明,忽然又在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甚至至关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民众大量迁到昆明,如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迁移至昆明。昆明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工业重镇、教育阵地和思想文化中心,更重要的是,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于是处在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以及后来开辟的驼峰航线三条生命线连接点的昆明,就成为了国际援华战略物资集散地,成为中国通向世界,接受援助,坚持抗战的唯一支撑点,随着抗日战场的南移,昆明又成了中国和盟军的战略基地。

为了破坏和阻止国际援助,摧毁中国抗战意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轰炸,企图切断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线和通向内地的物资运输线。轰炸昆明的次数之多、投弹之多、炸死炸伤民众之多,仅次于陪都重庆。然而,日本侵略者的所谓“大轰炸”没有炸毁昆明人民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经受了日军狂轰滥炸的昆明,仍然源源不断地向陪都重庆和前线数百万抗日军队输送国际援华战略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日战争,直至夺取最后胜利。

滇缅公路在抗战期间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它保证了抗日军援的源源运入,从物质上支持了全国正面战场,被誉为“抗战输血管”。为了修筑这条公路,1937年底,云南1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20万人的筑路大军,开始修建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自昆明经滇西瑞丽进入缅甸,到达仰光,全长959.4公里,中国段长595.4公里,整条路蜿蜓于横断山脉,其间高山大河连绵不断,其自然环境之恶劣,筑路工程之艰巨,举世闻名。而修筑公路的大多是留守下来的妇女、孩子和老人,这些体力羸弱的人们在严重缺乏筑路装备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带干粮,手挖肩挑,以最坚强的意志和最原始的工具创造了奇迹,仅用短短9个月,就完成了这条500多公里长的公路。从1938年8月至1945年8月,通过滇缅公路抢运回国汽车16000辆,运入中国战时物资约300多万吨,1942年2月,10万中国远征军经此路入缅作战。

而由于环境、条件及卫生状况恶劣,至公路修成时,共有3000余人牺牲。直至今日,行驶至著名的“24道拐”时,司机依然会鸣嘀向那些牺牲于此的英雄们致敬。

滇池,无声地承受了日寇的炮弹,见证了昆明城冲天的火光和飞淋的鲜血,送别了远征的将士和筑路的平民,而其中的很多人,却再也没有回来。

但他们没有白白牺牲,他们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们和全中国所有英勇抗战的人们一起,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保证了中华民族坚强伟岸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果没有这些英雄的人民,我们这些现在存活于世上的人们,必然将不得不使用那丑陋的假名,就如同明末的汉人们,不得不痛苦而屈辱地剃去头发。

今天的滇池,微风逐浪,山清水晏,行走在湖岸上的人们,欢笑嬉戏,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摆着各种可爱的造型,将自己与滇池一同摄入镜头。

这样的和平安宁、这样的美丽幸福,来之不易,但必将行之久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五百里滇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