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造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很多涉及到想象的造句练习,如:我多想变成 ,这样就可以 。

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他们想变成小鸟、天使、巨人、星星、一朵花、一片叶子……真是脑洞大开、五花八门。虽然只是一个个简短的句子,读来也甚是赏心悦目。涨姿势的图片

突然,一个句子让我的自我陶醉歘一下飞得无影无踪:“我多想变成一只小猫,这样就可以不用去学校,不用写作业,也不用面对恐怖的数学老师和恐怖的语文老师了。”一霎时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反应,便读给了身边的同事,同事哈哈一笑,说:“现在的孩子们啊,真是难以琢磨,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严了不行,松了不行,难啊!如果可以,我也想变成一只猫,喵——喵——”引起一办公室同事的大笑和共鸣。有同事问:“这个孩子是你们班的优秀生还是临界生?”(“临界生”是现在对一部分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的称呼,这部分学生在过去被称作“差生”,后来称作“后进生”。)我没有回答同事,只是笑了笑。

图片
在随后的课堂上,我按部就班,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份优秀作业,从书写到立意到想象的美好和无边无际,我都一一点评并鼓励,学生们边认真听边适时鼓掌。最后,我把这个遮住姓名的句子放在展台上,指名一个学生读了一遍。不出意外,学生们一片哗然,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我知道他们的小心思,他们是在揣测我的态度,然后再决定是要批判还是要鼓掌。
我故意忽略掉孩子们探寻的眼神,笑着提问:“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用到的修辞方法?”学生们似乎已经等不及举手点名了,七嘴八舌嚷道:“排比,排比的修辞方法……”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后说:“你们说得很对,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我觉得非常好,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把从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去,用到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去。我们就是要达到这样‘出口成章’的程度,我觉得这个句子非常好,你们觉得呢?”学生们用掌声回答了我。
我看到大部分学生的神情放松了一些。
图片
我继续问:“谁还有偶尔不愿意上学、不想写作业的想法的,请举手。我希望你们诚实,我也相信你们能做到。”此时我站在教室的中间环视了一下,全班54个同学,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走到离我最近的举手的学生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为什么?”他有一丝羞赧,说话的声音比平时小了很多:“语文老师,其实我很喜欢上学,因为这样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了;我也非常愿意听你讲小故事。但是,我偶尔也真的有不愿意写语文作业的想法。”而其实,举手的这些学生,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其他各方面表现都是非常优秀的。
我没有点评这个学生的回答,继续回到这个句子上:“我觉得这个造句很好,让我最欣赏的是他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常讲用真心写出的句子或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所以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个句子多好啊!就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真的体会到了他内心的纠结:他想跟同学一起玩儿,但是又不想写作业。老师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他说出了我早就想说但没机会说的话,我喜欢他这个句子,我喜欢他的真实和勇敢。”
图片
听了我的话,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们有一刹那的惊愕。
我突然问道:“谁来说说语文老师什么时候让你们感到‘恐怖’?我想听你们心里最想说的话,说真话。”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着机灵的大眼睛,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感觉他们真是可爱!我用鼓励的眼神看向他们说:“没事儿啊,就当是一个平常的语文问题,和平常的语文课一样畅所欲言,第一个发言的有奖励!”学生们瞬间恢复了平时的样子,一个个闪动着狡黠的小眼神儿,纷纷说道:“我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错过的题又错的时候。”“我默写错字太多的时候。”“我迟到的时候。”“我剩饭的时候。”“……”“……”
我安静地听他们说着,笑了。
不同以往,我没有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论,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讲故事的形式给他们讲道理,虽然我看出了他们的期待。我只是说:“我上学时也犯过跟你们一样的错,也受到过老师的批评或是惩罚,我也讨厌过我的老师,但是此刻,我很感激我的每一位老师。”
我知道我的学生们都能听懂,至于“猴儿精”一样可爱的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交给时间了。
快要下课的时候,我说:“你们想听听老师的造句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想!”我把打印好的句子放在展台上:“我多想变成三年级时候的我,这样我就可以重新努力一次了,可以学习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以让妈妈少一些担心;我多想变成三年级时候的我,这样我就可以在我出错的时候,在我被老师批评或惩罚的时候不再觉得讨厌或是恐怖。”
图片
这节课之后,我想的最多的却是时下最敏感的家校关系,然众说纷纭,不知可否。作为一个从教30年的老师,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开始慢慢倾向所谓的“佛系”了。喜欢读王开东老师(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全国知名高中语文老师。)的文章,总有一种自己被反复解剖又重组的感觉。王老师的文章除了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外,更多的是撕开一些当下的教育现象,深挖本质,摊开在读者面前,往往直击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深处。我从王老师的文字中总能找到大先生的影子,读来酣畅淋漓,获得暂时的启发或与现实短暂的平衡,而我却怯于转发。
当我无数次劝说女儿报考教师编制,又被女儿无数次拒绝的时候,我似乎也慢慢理解了她所说的:“看着你就累,而你们的付出和得到又不对等。这样吧,等我实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时候,为了安身立命,我可以考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保证,我会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职场人,尽力不做所谓的‘佛系’老师。”
“教师”曾经是我最高的理想,而我也一直用努力工作回报我对这个理想的热爱。当然,跟女儿有一样想法的年轻人绝不在少数,不只是因为他们的高学历,还有他们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挑战所具有的坚定和自信,他们有能力随时转换角色,改变职业。而我不能,我仅仅希望,我的努力不会被误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一个造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