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不息难道是国人的宿命?

牛拴在槽头也会死。

第一次听到这个句子,心头一凛。

这句话是我从一友人嘴里听来的。她说小时候一犯懒,她妈妈就会说这句话。

她说的时候语气平和,句末应该是个句号;我听到的时候觉得如雷贯耳,感觉句末无论如何也得是个叹号。涨姿势的图片

我出身农家,小时候也没少见过耕牛。当年人们豢养耕牛,是用来耕田犁地、减轻人力负担的。农忙时,耕牛是很辛苦的,但农家对耕牛也真是好。

当耕牛忙得连轴转的时候,我应该在暗暗同情的同时,更多感到的是庆幸:幸亏我是人,做牛可太辛苦了。

也许,我也曾在大人跟前冒过傻气,希望自己喜欢的牛不用劳作,能舒坦地度过牛生,大人也许会觉得这只是孩子气的傻话,不屑于理会。

但是奇怪,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牛拴在槽头也会死”这样有冲击力的话。

是的,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为什么要偷懒呢?为什么不勤快一点呢?为什么不让你的人生过得有点意义呢?

民间语言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文人精雕细刻的句子,感染力似乎更强。

 

有一句话耳熟能详,常被当作激励人们珍惜时间的励志语录来用: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这句话中又是“生”又是“死”的,看起来未免有点触目惊心,但细想想,还真是这个理儿。

到底是哪位大神说出了这么经典的话?

我好奇地查了查,说是出自萧红的《最末的一块木柈》。

我想穷根追底,就找到《最末的一块木柈》来看。这篇文章篇幅不长,我借助电脑里的“查找”工具没有找到这句语录,就用眼睛开启人工查找,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也没有从《最末的一块木柈》中找到这句经典的句子。

不管出处了,这句话和“牛拴在槽头也会死”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有力量。区别在于一是出自文人笔下,一是出自民间;一是讲究的对仗,一是简单粗暴地直击要害。

我们再往上追溯。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子贡厌倦学习,告诉孔子说:“希望有个地方休息。”孔子说:“活着就没有地方休息。”子贡说:“既然这样,我就没有地方休息了吗?”孔子说:“有啊。看那个墓穴吧,象个土堆,象个冢子,象个坟墓,象个瓦鬲,就知道你休息的地方了。”

你看,这完全就是“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古汉语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活在世上时,就是要不断地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一点可能已经烙在国人骨子上了吧,若是闲一会儿都觉得要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走出国门看看外边的世界,加上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功能,于是我们就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外边的世界了。

经常看到去国外旅游的人大发感慨。

周末,很多餐厅和店铺都会关门,若是想吃饭或者要办点事,真是特别不方便。但周末人家都要休息,是根本不会开门营业的。

在国内,只要有生意可做,只要能赚钱,没人在乎周末不周末。越是周末,越有商机,越应该营业。

老外也经常吐槽去海外谋生的华人,认为他们一年365天无休的做生意方式匪夷所思,简直能吓死人。

看到这些,以前可能还非常自豪,觉得我们中国人简直太勤劳了,有些外国人怎么那么懒惰呢?现在却有点五味杂陈了。

我们这么辛劳,到底所为何来?若是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这么辛劳的意义到底何在?

有多少人一加班就忍不住抱怨,觉得日子太苦,但一休息就感到心神不宁产生罪恶感?又有多少人一天没做“事”就无所适从心生愧疚,晚上都睡不踏实,甚至感到“休息耻辱”?

工作之余像老外那样喝喝茶,喂喂鸽子,和老朋友聊聊天……这样的日子难道不香吗?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这么评价过诸葛亮:多劳而少食,晚睡而早起,定不久矣。

不幸被他言中了。

“生无所息”不应该是国人的宿命。

愿我们都能学会心安理得地休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奋斗不息难道是国人的宿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