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颜宁之问负责?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是关于颜宁的。

7月8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发了一条微博,产生了很大反响。

颜宁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人,基本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

在常规问答之外,她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开放性问题:涨姿势的图片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结果,“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颜宁说:“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但总期待着有一两位同学能脑洞大开地讲讲——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有人把颜宁的问题称为“颜宁之问”,甚至和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杨振宁之问相提并论。

我们复习一下这几个问题:

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杨振宁之问: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

这三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一直是中国教育之痛。

我们把颜宁的问题概括一下,大体是这样的:假如你已是一名PI,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

你看,放一起一比较,马上就发现颜宁的问题和上边的三个问题不是同一类问题,也可以说,颜宁的问题是最好回答的:你都要读博了,对自己未来的学术生涯多少该有点想法吧?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颜宁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觉得倒也不必一看到这个消息就悲观绝望,个中原因应该是极其复杂的。

当代学子过于现实、缺少理想,尤其是远大的理想,没有做好为科研奋斗一生的准备,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会是唯一原因。

要知道这是一场面试啊,事关能不能顺利过关的重大问题,那学子们只能先求稳了。

考生可能会有如下担心:

万一哪句话说得不符合面试官的心意,或者暴露出某些面试官不喜欢的科研潜质,会不会就被淘汰了?

如果说得太理想显得不实际,说得太现实显得不够有境界有理想,说得太深情显得很可笑,说得太商业显得很市侩……

在面试场合,没几个人能做到心无旁骛吧,谁不是瞻前顾后战战兢兢呢?

求稳,是大多数面试者很正常的心理。

我联想到基础教育阶段的高考了。

作为老师,我们再三叮咛学生在高考的语文写作环节首先要求稳,剑走偏锋可能会一飞冲天,但也可能会坠入深渊,循规蹈矩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于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偏向的就是议论文。经过训练,写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没有多大难度,但写出一篇记叙文佳作除了训练,可能还得有一点点天分吧。

久而久之,老师能不知道在这样的训练和提醒下,那些个性的小火花很有可能就熄灭了,但谁有勇气冒险呢?老师也要求稳啊。

广东高考用的是新课标一卷,今年的作文材料是“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样的材料写议论文当然没问题,但也是一个能出记叙文佳作的材料啊。

但据说70多万考生中,选不出一篇记叙文佳作。是没人写,还是写出来的质量都不高?我猜即使没有出现所有人都不写记叙文这种极端情况,但写的人非常之少是一定的,底盘就那么一点,要选出佳作自然就难上加难了。

颜宁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该反思的也不仅仅是面试生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谁该为颜宁之问负责?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