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的这首诗,是在说人生,也像在说一切

席慕蓉《时光九篇》里的第一篇叫《诗的成因》。

诗的成因涨姿势的图片

席慕蓉
整个上午 我都用在
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
(却并没有人觉察我的加入)

整个下午 我又要为
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
(也没有人在意我的背叛)

为了争得那些终必要丢弃的
我付出了
整整的一日啊 整整的一生

日落之后 我才开始
不断地回想
回想在所有溪流旁的
淡淡的阳关 和
淡淡的 花香。

这首诗写于1983年,当时席慕蓉40岁。人到中年的作者,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了,其中的感慨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初读这首诗,我们好像都从中看到了自己。

人生的前半段,为了取悦别人,为了赢得别人的肯定,我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言不由衷的事。我们跟随众人的步伐随波逐流,我们似乎彻底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我们只会,也只能“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哪怕根本没人在意我们的努力加入。

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我们内心的自我终于开始觉醒了。我们离开当初努力想加入的行列,我们开始寻找自己了。这次背叛,其实也没人在意。

个体,从来就是这么微不足道。

虽然是在日落之后,诗人才在回想中活在了自己理想的状态。对此,她是悔恨的,是遗憾的,觉得为此搭上的“一日”“一生”很是不值。

若搭进的是“一生”,那真是不值;若搭进的只是“一日”,哪怕是整个青春时期,我都觉得很正常,用不着遗憾和后悔。

一个人在人生的上午,还是应该走进人群的行列的,到了人生的下午,就会有一点点走出人群的想法。

没有当初“努力调整步伐好进入行列”,你很可能也就不会为了“寻找原来的自己而走出人群”,这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我觉得这首诗中所说的过程,除了是在说人生,也像在说这世间的一切。

比如做饭。

初下厨房,要炒一个过得去的菜,一般人都会亦步亦趋地跟着菜谱操作,会真心实意地纠结各种调料的“少许”到底该是多少,每一个环节都唯恐走样,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模一样。

等你成了一个有一定“饭龄”的火头军,都不用进步成高手,你做饭时也能从容不迫,不会再纠结于火候、少许这些了,随随便便炒出一盘菜,不说多美味,起码不难吃。

想想我们每个人做饭的经历,是不是都是这么过来的?若没有前边的亦步亦趋,也就难有后来的从容不迫。

你能说前边的亦步亦趋没有意义吗?想明白这一点,也就没什么好遗憾好后悔的了。

再比如写作。

学写作之初,总有人对结构之类的训练嗤之以鼻,还会找出诸如“文无定法”的大道理来为自己辩解。

但事实是这种训练很有必要。

你先要努力学会写作的“范式”,学会“套路”,这一切驾轻就熟之后,你才有资格谋求从中跳出来。如果真能到这个阶段,那你就真的是怎么写都是对的,怎么写都是好的。

这就是哲学告诉我们的:你已经从必然王国来到了自由王国。

但是,没有前边刻板的训练,没有在必然王国里边的挣扎,你就到不了自由王国。

那前边的训练有什么可后悔的?这是必由之路啊。

……

这么一琢磨,这首《诗的成因》还真是有趣,也算是符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席慕蓉的这首诗,是在说人生,也像在说一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