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的味道真的和从前不一样了吗?

冰箱里有几样常年备着的蔬菜,西红柿就是其中之一。

西红柿算是很普通的蔬菜,现在更是一年四季都有。即使大冬天,大棚西红柿的价格也是寻常百姓可以接受的,称得上是平民蔬菜。

西红柿真是优点多多。

涨姿势的图片

它可以当蔬菜吃,也可以当水果吃。在水果里边,它算是最廉价的吧。

西红柿比同为平民蔬菜的土豆、洋葱之类要实用多了。西红柿炒鸡蛋,可以配着米饭吃,也可以拌着面条吃,你就是啃着馒头喝着稀饭,也可以就着吃,可说是万能搭档。可是,你若是单炒个土豆吃面条,或者洋葱炒个鸡蛋吃面条,是不是总觉得怪怪的?

西红柿也不像某些蔬菜,特别考验人的厨艺。

你用它热炒也好,凉拌也可,烧汤也能叫上个名字,西红柿鸡蛋汤虽不高端,但也不丢人,饭桌上起码还有汤,也能算得上一顿比较讲究的饭菜了。

讲究的人,可以先把西红柿在开水里烫烫,或者直接用叉子叉起来,搁火上烧烧,去皮后再做;若你是个嫌麻烦的人,连皮做也完全可以。

至于切的块是大是小,形状如何,根本无所谓,都不影响口感。随随便便一炒,厨房高手和灶房小白做出来的也差不了多少吧。

生活中很少听说有人不喜欢吃西红柿,当然,也很少有人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就是西红柿,西红柿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处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地位,啥时候吃起它都不会讨厌。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如今的西红柿越来越好看了,越来越硬邦了,也越来越没有过去西红柿的口感了?

去市场,摊位上的西红柿一个个红彤彤的,是那种极其均匀、毫无色差的红;过去的西红柿可没有这么好看,尖儿最红,蒂的那个位置经常会带着点不成熟的绿色。

过去的西红柿,你在下嘴咬之前,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头极力往前伸,腰竭力向后弯——你得防备汁水溅到衣服上。咬一口,那真是汁水四溅;若是在案板上切,那就是汁水横流。

如今卖西红柿的老板,都知道要在西红柿摊位前边,放一个掰开来的,让顾客亲眼看到他的西红柿里边是有汁水的,不是空心的。但我们都看到了,是有汁水,但绝不会多到流出来的地步。

这就可以啦,谁敢奢望如今的西红柿能像过去一样呢?

想了想,好像还是进步了。

前两年,买回家的西红柿真跟开盲盒似的。切开,没有空心,谢天谢地,今天运气不错;若是空心,那也只好认了。

这两年,市场上的西红柿有了身份,不再统一叫西红柿了,身价也就有了差异。普罗旺斯最贵,在当季的夏天,卖四块五左右;水果西红柿,卖三块五左右;如果还是只叫西红柿,那就是普通出身了,卖两块五左右。不管哪种,基本见不到空心的了。也是,谁若是还卖空心的,那就是不想赚钱了。没人卖,也就没人种了,这个问题可能已经从根上解决掉了。

对做饭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很久以前,有个做饭很好的朋友告诉我:西红柿炒鸡蛋最好勾点芡,不然水太多,拌面条时挂不上面。等我想起来实践时,才发现两个鸡蛋就可以让锅里可怜的汁水消失殆尽,朋友的经验一定来自从前。

那么,西红柿的味道真的和从前不一样了吗?

我一直以为是我的错觉。不是吗?很多东西我们都觉得和过去不一样了,原因也许有这么两个:

一是过去东西太少,哪怕是普普通通的西红柿呢,能吃上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而如今的选择余地太多了,西红柿就被冷落了。

二是加上了时光美颜的滤镜,过去的一切于是在记忆中闪闪发光。

 

没想到这个问题还真不是我的错觉,如今的西红柿和过去的西红柿已经不是同一个品种了。

过去的西红柿皮很薄,一般都是在架上成熟了或者起码成熟到七八分才摘下来。这种西红柿的优点是酸甜可口,汁水饱满,口感极好;缺点是无法长途运输,无法长时间保存。当然,在过去这也算不上什么缺点,自己种自己吃,最多也就是拿到镇上换点零花钱,流通区域很小,根本不需要满足长途运输的需要。

但现在不行了,西红柿从产地要运到千里之遥的地方,满足极大区域顾客的需求,过去西红柿的缺点就凸显出来了。于是,人们就培育出新的品种,就是看上去个头饱满,实际皮厚汁少,味道寡淡。这种柿子青色时就被摘下,它可以在离开枝头后自己成熟,满足了长途运输的需求,但这是以牺牲口感为代价的。

原来西红柿的味道真的会改变。

希望科学家能够很快培育出既能满足长途运输需求,也无需牺牲口感的新的西红柿品种。至于皮不得不厚,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我相信这一天指日可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西红柿的味道真的和从前不一样了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