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的回忆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随着共和国的礼炮声来到这个世界的。虽说赶上了和平年代,但从千疮百孔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新中国,人们生活仍然很贫弱。那会儿人们穿的都是粗布衣,生活的重心还是在于“吃”,能“养家糊口”的家庭,在当时都算非常不错了。

 

 

那时人们穿的都是棉布衣服,衣服洗过后穿在身上皱皱巴巴的,洗过两水,衣服掉色就显得很旧。一套新衣服穿上几个月,袖肘、屁股、波棱盖儿就会磨破,“补丁”也就成为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记。一般人家的孩子从年头到年尾都很难穿到新衣裳,爸爸妈妈穿旧了的衣服给孩子穿,哥哥姐姐穿旧了的衣服就给弟弟妹妹穿。

我们家弟兄六个,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衣服破了,妈妈会拆开袖子、裤腿、裤裆,用颜色相近的旧布做成规规矩矩的补丁,然后用缝纫机纳上,补得整整齐齐,然后再买来染料,把褪了色的衣服煮一煮,穿上比新衣服都时尚。

 

我姥爷、舅舅是做鞋的手艺人,我们弟兄穿的鞋子的鞋样儿都是姥爷亲手开的,是妈妈一针一线做成的,结实又好看。后来我们长大了,纳鞋底,绱大鞋都是我们自己做。下乡二十多年,尽管天天在农村劳作,我们从未穿过露脚趾头的鞋。上初中时舅舅送给我一双皮鞋,整齐干净的衣服,配上同龄人没有穿过的皮鞋,引来个别同学的羡慕或嫉妒。

大概是1954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棉布计划供应。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里想要买什么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等等,都需要凭票去购买。我们家都是男孩子,穿衣穿鞋都费,布票明显不够用了。

早在50年代化学纤维就在国际上流行。其纺织物从南方进入我国后。叫作“的确良”。

 

凡是穿过“的确良”的人都知道,“的确良”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不吸汗不透气,天热时穿在身上并不舒服。但是它却非常好洗,干的也很快,穿在身上挺括,比棉布结实,老百姓称赞它:易洗易晾又好看,一件顶三件。

进口的“的确良”料子、成衣在大城市出售都成了排队抢购的紧俏货。我们下乡前很少见到更别提穿了。到了70年代,国家才开始引进石油化工设备,发展化纤工业。“的确良”才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大概在我下乡的第十个年头,我去廊坊进修大专,看到姑娘们穿上了碎花裙子,走起路来裙摆飞扬,那叫一个美;小伙儿穿上白衬衫,雪白挺括,还把衣服下摆扎进裤腰里,那叫一个精神!去百货商场看了,才知道那种衣料叫“的确良”。没有犹豫,给自己买了一件白衬衣和一件藏蓝的长裤,都是“的确良”的,穿在身上着实美了一阵子。

 

“的确良”的出现,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竟然能有一种衣服,不会起“死褶”,还能如此鲜亮。街头上也逐渐产生了一些靓丽的色彩。一时间,年轻人想要洋气一点,就一定会省着点儿零花钱,攒下来给自己买一套“的确良”衣服。逢年过节,或者去见对象才舍得穿几天。

人们都觉得“的确良”的衣服确实非常耐穿,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这种衣服很少被人穿破,有的穿洗的时间太长了,衣料成了葱皮一样薄,穿到最后,衣服也不会破,只是衣领被磨破了一点罢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制衣面料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更多新型面料代替了原来的化纤面料,“的确良”也在发展中渐渐暗淡了。但是“的确良”并没有在市场上彻底销声匿迹,它们只是被换了一种名字,人们提到它的学名自然不会陌生,叫做“聚酯纤维”。

80年代中期,我调到县城去教书。这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衣料,称作混纺衣料,特别受人们欢迎。混纺衣料是聚酯纤维混合(毛、棉、麻、丝等)天然纤维纺织而成,在穿着上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不同场合穿着更加舒适、得体。

 

我特意到北京买了一身衣料,请妈妈给我做了一身中山装。深灰的大众色,穿在身上挺括,不易脏。在北京穿着这身衣服并不显眼,因为男人多数穿这种衣服。到了农村,即使是在县城穿这身衣服,都会招来不少人回头看。记得那年学校里组织拍身份证照片,学校的男老师几乎都是穿着我这身衣服照的。

从人们穿衣的发展过程中看,“的确良”在人们生活尚不富裕的年代确实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年流行一种大众布料叫“涤卡”,就是用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混合织成的卡其布。那时几乎大人孩子都穿过这种布料做的衣服,经久耐穿,几乎没有穿破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然穿着式样老旧的“涤卡”制服。

 

在如今服饰的市场竞争当中,“聚酯纤维”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聚酯纤维”通过不同的工艺纺织成的布料,适合不同的服装制作。成为很多时尚设计师们广泛使用的面料,扮靓着人们多彩的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的确良”的回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