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还是存异!

教师面对一个教学班,从主体构思上看,是以求同为主调,还是以求异为主调,这是解决教学风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总的来看倾向于个体表现的学生,求异意识更强,倾向于群体表现的学生,求同意识更强。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待应该是:参与集体活动,大体倾向于求同,适当兼顾求异,在学科学习时要强调求异,兼顾求同。

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比较喜欢依照计划好的教学流程推进各项活动,潜意识里就包含着很强的求同倾向。

以问题探究为例,教师所规划的问题,通常在课前就设置出了相应的结论或答案,学生依照教师的明示或暗示,最终会走到老师设置的格子里去,有经验的学生会事先就等待着老师的结论,而不去积极投入自主的思考,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把备课的功夫放到典型的问题选择上,这样的问题可以供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而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如此的调整会鼓励学生走向求异的探索。

从事求异的探索需要精心选择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应当来自现实的自然界或现实的社会,应当与学科正在学习的课题密切关联,应当适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但又要具有挑战性。

教师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时,应当侧重产生不同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不同的课业,不是给学生摊派,而是供学生选择,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业进行选择,这样设计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得到启示,避免整齐化,避免过分重视标准答案,避免谋求统一路径,让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上踊跃实施求异的多样化表达,需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需要把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在行动中实现自主的交流需要打主动思维。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能够放飞自己的思路,需要放开群体对个体的约束,让每一个学生在群体面前都能自如的表达自己。

涨姿势的图片

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在课堂当中反思了自己的教学: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了吗?

这些问题是从学生的生活密切出发和有关联的吗?

问题的提出是否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每一次任务的布置是摊派给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完成的任务呢?

每次上课你是希望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你想要的答案,还是希望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解,而这些理解有可能在你眼里比较好笑,比较幼稚或比较异类。

当你想清楚这些的时候,相信你就可以上出一堂孩子们喜欢的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求同,还是存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