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絮飘飘

刚过的腊八,万荣老家过腊八时必讲一段关于腊八的传说。个人比较认可其中一个,即腊八粥是年终教人惜物惜粮的媒介。
岁末年终,各家把各个仓底缸底瓮底盆底仔细清扫一遍,不可浪废一粒粮食,于是就有了一碗各色粮食混杂的腊八粥。
这给了我启发,于是扫了扫过去一两月发在微信旮旯里的只言片语,虽不成章,但各自独立,也有点类于腊八粥的味道。
1.吃在年根涨姿势的图片
吾乡人有“吃在后半年”一说。“后半年”吾乡泛指冬季,其实要是再切一刀应该是“吃在年根”才准确。后半年有啥,当年多数人家不过一盆酸菜一碟咸韭菜过一冬,真正有料还得靠到年根下。一是腊月至年根,天寒地冻,人闲地歇,有的是工夫承造吃食。二是此一时节各色本地物产收获完毕,种类尚可,可资烹用,且此一时节肉食肥美,为民间做食提供了食材。三是越到年根杀猪宰羊的时候密了,能见到荤腥时候便多了,一年到头也舍得用油放料,遂在吾乡晋南才有“好吃在年根”之说,高潮便是月尽(月尽即除夕)。许多民间过事筵席亦多安排在此时,问日子大都言称“到后半年年根下消停了张罗办事”,其实心里算计的不只是后半年消停,而是后半年办事食材都能做出菜且不易浪费,到了年根家家都能吃上点好的,席厚席薄显不出来。再说,也不太稀罕,天冷不易腐坏,于是便省了。
要说冬天一般是菜蔬最少的时节,但冬天的好处就是萝卜白菜管够,不管胡萝卜还是白萝卜抑或白菜都是耐吃耐做的菜,一句话:皮实。你试试炒盘青菜,一见油,盐一杀,菜就萎了,装盘都拿不出手。还是白菜豆腐猪肉、胡萝卜羊肉粉条扛造,整一锅浪开了吃去,都不带眨眼的。有时农家过白事,无法挑日子,赶在了冬尾春头,窖里的萝卜白菜不足,正好地里的红葱下来,就有红葱爊菜对付,那红葱虽也味儿正,到底不及萝卜白菜做得出菜来,总觉得稀汤寡水穷对付。但我是喜欢红葱(又称山葱)的,有一年还从老家移了些过来栽了几年。
身在异乡,这个冬天,已有万荣苹果、新绛饼子、稷山麻花和运城麻叶自老家而来,乡飨在伺,不亦乐乎。运城人的口腹之欲大多数离不开这些东西,并不是多好多健康却可以此聊作抚慰。如此,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之外,也可增加“此胃安处是吾乡”,或者“此胃安处此心安”。
图片
2.猛人落单
鲁迅先生谈到袁世凯时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猛人身边总有一批包围者,事都坏在包围者身上,围垮了一个猛人,大家再围另一个”。
袁慰亭,河南项城人,身经百战,历任要职,是满清末期的能臣能吏,脑袋瓜子很好使的。最后落的如此下场,也坏在身边那帮人身上,先不说他自己到底有木有当皇帝的瘾,单说到最后连外界的真实情况都不知道了,报纸都是单为他一个人印的一张,这还干个什么劲儿,不是倒霉摧的,就是活够了。
所以,再猛的猛人也不能落单,一旦落了单,基本上就是个傻子,任人玩,任人办。以前帝王,也深知此弊,千方百计地找自己人,结果身边个个精明的人太多,选来选去还是愿意相信割了命根的太监们,一是他们离得近且相伴时间长,二是一旦去势就算不上个人了,更不可能成为猛人。
图片
3.酒絮飘飘

某非酒徒,并不好饮。

但酒还是藏了几瓶,好在是白酒,没有保质期,应该是越放越久越好才是。

开始注意酒絮,是因一位酿酒的朋友。酒很贵,但好喝,他区分酒只有两类,一是良心酿造的纯粮酒且无勾兑,另一是勾兑或是部分勾兑的“化学试剂”,他很固执地将勾兑酒定义为“化学试剂”而不是酒。他的酒,自然喝过,的确不错,也买了私藏。

某日,偶然发现酒絮这东西,亦觉好玩,便多方请教,遂知所谓酒絮乃优质高度白酒在低温条件下产生一种絮状物。主要是因为在白酒中,存在多种乙酯类物质,这些乙酯遇冷在酒中会出现白色絮状,不仅如此,还会出现不同结晶状态。好的纯粮高度白酒,酒精含量高才会出现这种可逆的酒絮,所谓“可逆”即当温度回升,酒絮会随之溶解消失,不可逆即表明酒不合格不适合饮用。重点提醒,酒精勾兑的酒和纯酒精没有絮状物,一些酒精勾兑酒即使合乎国家标准,有添加提香,也不宜饮用。

某日津城连降大雪,气温降低,连不怕冻的糖分高的苹果也冻了。于是记起车后备厢还有两瓶酒,怕冻坏了,估计酒也不能冻出什么毛病吧。是一瓶53度五粮液和那位酿酒朋友的一瓶58度纯粮酒,各一。两瓶透明玻璃瓶装白酒皆出现明显的酒絮,朋友那瓶自酿原浆酒目视酒絮还多一些。

结论:酒絮是检验好酒(原浆酒)的手段和标准之一。

图片
4.天津姑爷

有张漫画(不是上面这张)把俞敏洪画得过于猥琐,把董某人画的过于高大,差评!个人比较认可老俞,不是因为他的北大光环还有新东方什么,而是觉得他本质上的诚恳和努力。看过俞敏洪的书,高考高了三年才意外上了北大,大学期间在一群学霸中间极无存在感,北大毕业时有能力的都出国或去了国家部委,他赶上高校开始四六级考试留校教英语(实际上是分配最差的),后来娶了我们天津姑娘做老婆(个人认为此处才是他真正的人生转折),架不住天津老婆天天逼他成功逼他牛逼(此处批注:比天津老婆更利害的是天津丈母娘,世界上从来没有不被天津丈母娘调教好的天津姑爷,想躺平都没地界儿),后来开始考托福出国因挣取不到奖学金最终未果,退而踅摸挣钱才开始满街刷浆糊贴小广告这才有了新东方……俞资质一般,但人实在肯吃苦(比如学不好英语就背字典云云)。

始终没有关注这个小董,委实是人才,但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火,什么丈母娘粉小作文什么巴拉巴拉……这到底是一个销售为王的带货时代,还是我们的审美已被固化到这个层次。卖货不管在直播间还是地摊最终还是要有让人放心的质量和品质等等(这点人们与其说是信董宇辉不如说是相信为人实在的老俞和他的××甄选),但是把卖货变成讲课煽情且文艺腔显得读书多有文化,兼顾贩卖心灵鸡汤就偏了(门口办健康讲座向老年人卖补品的那伙人炖得心灵鸡汤更浓都坨了),许多说辞也不妥,可能自己并不大明白,也许是一个读书认知上并不算上乘的小哥,糊弄一帮不读书或不会读书的老阿姨已经足够。。不过话说回来架不住有人喜欢(或者用“你行你上呀”套路恶心别人),用一文兄的戏谑点评:这他娘的就是个低配版草根版的某丹。

图片
5.文学江湖

文学看似招摇,其实个人感觉也挺封闭的。

这个省以简称后缀“军”,号称某军,那个省又是那军,千军万马,各自娱乐,互相取暖。我敢断定,他们更多不过是一地的一小群人的热闹,出了这个省那个圈,多数达不到畅销或网红标准的作家作品便无人问津或阅者不多。所谓的这军那军,何以成军,溃不成军差不多。

再往远了说,文学圈里的人互相赠书互相吹捧是传统,真正购书的又有几个,或者说买别人出的作品集子有几个?出了这个圈,个个死悄悄,普罗大众根本不看你的书,更没听说过你写的东西。拿最近算是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来说,这是获了茅盾文学奖的大作,作家圈中没看过的或者没怎么看过的、没看完的等等多了去了,老百姓更不知《繁花》为何物。况且,《繁花》的水平当今有几个能比得上?2024年1月小说《繁花》已是第55次印刷,共计近百万册,而且日后还会再印的。即便如此,邻居一个算是文化人的大哥还问我繁花是不是新培育的什么品种,过年不妨买一束插在家里烘托一下气氛。

往大了说,我们的文学放在世界范围内又有几个知道?即便是获了诺奖的莫大师又能怎样,外面不知,里面不看,2023年他出了本《鳄鱼》我倒是买了一本,这本书被许多评书人咒为当年烂书。其他不及莫大师名气的、羡慕嫉妒莫大师名气的,写的东西更是无人知晓无人去看。许多的书报无人看,是真的无人看,从单位传达室直接进废品收购站,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极大的浪费,尽人皆知。当然,我们一定有高水平的写作者和高水平的作品,那些真正好的东西很多反而无缘这奖那奖,或者人家也不屑于此。

至于各大文刊,每年定然是稿件多得发不过来。仅仅从我接触和观察的文刊之刊文规律,自然是各刊的编者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几乎时下创作丰厚的作者多数都是各刊编者,互相发文自然是不少了的,发谁不是发?一位我所敬重的文刊编辑私下说,有的编者甚至主动向其示好,称有作品和自家亲戚朋友写的尽管拿来。多少温暖动人的友谊之外,那些被舍弃的作品谁会多看一眼?

好在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有些永无出头之日的作品可藉此展露于有缘得见之人,幸而于此,得以见识。这也是很多时候能从手机端看到令人惊艳作品的一个窗口,那真是一个华丽而庞大的世界。

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江湖,最好不是,永远不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酒絮飘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