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在身边,你敢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吗?

一朋友的孩子刚两岁,正是好玩的时候。

朋友却苦恼。孩子白天是婆婆带的,婆婆是个农村妇女,孩子在语言上受到了影响。比如吧,孩子跟她说话时是普通话,跟婆婆说话时就很自然地变成了方言,把鞋说成“hái”。她担心将来孩子的普通话受影响。我开玩笑说孩子现在就是双语教学啊,将来就掌握两种语言了,多好。

朋友的担心有点多余。见过不少孩子小时候是放在老家养的,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上学才接回来。很快,孩子的普通话就说得很溜了。可见,语言不是个问题。

朋友犹豫了一下才说了实话,她其实不是担心“hái”这样的发音,而是婆婆有一些不太文明的口头禅,孩子跟她学到了。比如孩子生气的时候,会叫人“pì”,方言是走开的意思,但似乎稍稍有点爆粗口的嫌疑。

这才是让朋友真正担心的地方。

愁眉苦脸的朋友说着说着又高兴起来了:“我娃现在太好玩了,我做啥她学啥。我扫地,她赶紧端着簸箕过来,要自己扫;我喝茶,她就绝不喝白水;我做仰卧起坐,她也装模作样躺在旁边摆个样子……昨天我刚说想喝杯咖啡,她就爬上凳子替我拿咖啡杯,哗啦一下,咖啡杯打了……”

是的,孩子的语言、动作最初应该都是向身边人模仿的,尤其是母亲。

大学时,宿舍有个同学,打鸡蛋的动作很怪异。那时候,我们偷偷用电炉子在宿舍煮方便面,有时讲究点还给里边卧个鸡蛋。我们习惯的打鸡蛋方式都是把鸡蛋在桌子上一磕,顺势轻轻一掰就行了。这个同学的动作与众不同:她把鸡蛋握在左手,右手拿着一双筷子,用筷子拦腰敲鸡蛋。这个动作太怪异了,有时用力不当,蛋黄都给打碎了,蛋液还会溅到身上。我们打鸡蛋,蛋液大不了流在桌子上,比她的动作稳当多了。我们给她示范了很多次,她总是改不过来。经常是拦腰一筷子之后,才反应过来:“哎呀,我又忘了!”

我们一直纳闷,她从哪学到这么有个性的打鸡蛋方式?

一天,我们宿舍去她家里做客,长期困扰我们的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同学老妈亲自下厨,招待我们这群舍友。我跟进厨房帮忙,这才看到了第二个用筷子拦腰敲鸡蛋的人。于是,一切都清楚了。

背过同学母亲,我跟她嘀咕:“我终于知道你为啥用筷子打鸡蛋了,原来是跟你妈学的啊。”

吃饭时,同学问她妈:“妈,你打鸡蛋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她妈奇怪地反问:“大家不都这么打吗?你姥姥就是这么打鸡蛋的。”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母亲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对家人尤其是母亲言行举止的模仿,是下意识的模仿。

涨姿势的图片

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

小学时,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很多同学的字都没有筋骨,斜斜地倒向一边。这种字体并不漂亮,更不是什么名家名体,可就是差不多吸引了我们全班同学去模仿。原因很简单,当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年轻美丽,她就写一笔这样的字。虽然后来大多数同学的字体都改了,但还有几个,直到现在,还是写那种别别扭扭的斜体字。

有一年冬天,班里的一群女生都在袖子上套上了一个花布做成的套袖,以免棉袄袖子在桌子上磨脏了。这也是从那个班主任老师那里学来的。甚至班主任说话时有个下意识咬嘴唇的动作,都被我们有意识地学到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对孩子更重要,因为孩子是有意识地模仿你的言行举止,那你能不在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有孩子在身边,你敢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