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交流会

最近在网上刷抖音无意间刷到一则洋县近期要举办冬季农特产展销会的短视频,屏幕上一闪闪的实景动态,优美画面真实展示着宽敞的主会场址,红字白底的文字在不停的跳跃着,那一幕幕画面,一串串文字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小时候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县城赶交流会的场景。

涨姿势的图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人们刚从物资匮乏的年代走过来,商品经济大潮才逐渐起步,市场交易从萧条开始走向繁荣,人们经历了思维固化,物质缺乏的的煎熬,国家开始放开市场经营,为了搞活经济、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市场、方便人们生活,各个地方县市开始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当时城区还不甚大,还没有现在的大型商超和各种实体店,物资卖买范围受限,购销产品种类有限,在一年一度的交流会上,人们能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物品,买到平时买不到的商品,赶交流会是人们见广、购物的大好时机,怎能错过这样一场盛会呢?

 

 

那时的交流会一般在冬季举办,因为冬天属于农闲时节,那个年代农业是主业,随着冬天来临,人们庄稼揍上了岸,该收割的收割了,该安种的也安种上了,空余闲暇时间有了,正是赶交流会的最佳时候,当时信息闭塞,人们获知办交流会的信息一般是口信,口口相传,相互告知,最后一传十,十传百,然后上村下邻,大家就知道了城里啥时候开交流会,就尺摸着,趁着空闲时候安顿着去城里赶交流会。

 

 

当时社会还不发达,汽车是稀缺物,县市里只有重要的部门单位才配有,摩托车很少见,也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农村条件有限,生活才刚过了温饱线,人们对生活不敢有过多奢望,那时人们从四面八方去城里赶交流会大多是步行去,有的离城远的要走上多半天,条件稍好点的屋里有辆自行车,骑车走在颠簸的泥土路上,平路和下坡骑着,上坡推着,满是期待着的向县城进发,去赶交流会。

 

 

当时的物资交流会很洪兴,交流会期间人们从乡里郊区纷纷涌簇到城里,交流会会场设在主城区,男女老少,扶老携幼,会场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挤得街道水泄不通,人们好奇的在各个摊位前打量着,目光不停瞅视着,和商家询问着价格,东西拎在手里掂量着,瞧瞧成色、惦惦份量,和商家说道说道、探讨一番,不懂得再询问一番,村民们由冷清的乡村来到县城繁华的交流会场,各式各样的小商品、服装鞋帽、锅碗瓢盆、饮食起居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整个会场四周被围挡起来,只留有两三个出入口由工作人员把守着,临时搭建起来的门楼上悬挂着〃XⅩ年xx县商品交流大会〃的字样显得格外大器醒目,门口设有售票处,赶会的人需到入口处购票,持票才能进入会场,票价每人二三块钱,最多不超过五块,即是几块钱,那时也算不低了,当时一碗面皮才卖几毛钱,但是人们为了赶交流会,也就顾不得计较这些了,毕竟交流会不是天天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哪怕掏点钱也无所谓了,进入会场,东瞅瞅、西看看,这里转转,那里停停,在不同的商品摊位前各取所需,各人挑选着自己需要的东西,给娃买个把戏,给老人买件衣裳,给家里添置点家什,从会场东头转到西头,从北边看到南边,等需要的东西采买差不多了,口袋里揣得钱也所剩无几了,才心欠欠的寻着出口恋恋不舍的出来。

那时的交流会确实是人们难得的一年一度的物资采买大会,每到这时,屋里当家的会给老人孩子些零碎钱,有了多给些,没了少给些,多则几十块,少则几块钱,让揣着去城里赶交流会。

 

 

记得小时候我十岁左右正上小学的时侯,有年城里开交流会,我的一个同学到我们那去耍,上半天我们一起去地里砍了半天苞谷杆,下午他父亲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载着我们俩到城里赶交流会,当时交流会除商品交易,晚上还放烟花,晚上我们吃完饭,来到会场放烟花的一处空旷地,寻得一块得劲处,看着放到天空的烟花飘散开来,五颜六色像天女散花一样,美不胜收,是场难得的视觉盛宴,给本身就热闹的交流会增光添彩不少。

 

时过境迁,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各个地方超市商品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各种实体店一应俱全,网购也如风起云涌,人们不再仰仗像过去一样在交流会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了,不再像过去一样热衷于赶交流会,后来交流会慢慢衰落下去,人气也没早些年旺了。交流会也就时办时停,有时几年不办,有时隔几年办一次,规模也没原先大了,会址逐渐从城内迁到城外,从主城转到效区,交易的产品也主要以特色饮食、地方小吃、地域零食为主,吸引顾客的好奇,满足消费者的味蕾,毕竟很多商品在超市就能见到、买到,人们何必再去凑这个热闹,趟这场浑水呢?

 

今年洋县举办冬季交流会,主打农特产品展销,以“寻味洋县,朱鹮之乡”为招牌,有地方特产,也有外地美食,才刚刚开始,展商们才开始收拾摊位,摆放物品,不知道今年展销会人气咋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赶交流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