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贵州

除了游山玩水,来贵州还为了尝一口贵州味道。

 

涨姿势的图片
肠旺面

从机场到酒店的车上,向司机师傅打听贵州美食,司机师傅先说了牛肉粉,我说我喜欢吃面食,他便又推荐了“肠旺面”。对于这极其陌生的名字,还是在他说了好几遍,又做了一番解释后才记住:鸭肠的肠,毛血旺的旺。

好吧,那一定要尝尝的。

再次望向车窗外的时候,便发现果然有很多打着“肠旺面”招牌的店铺。

青云集市入口处就有一家,招牌上赫然显示“金牌罗记肠旺面”,既然是“金牌”,味道应该错不了。只是排队的人太多,店里座位上也坐满了人。等了十来分钟,终于打包好了一份“招牌肠旺面”和一份“软哨面”。

据说在贵州的许多小吃中,肠旺面以“色、香、味“三绝”而称,有血嫩、面脆、辣香、鲜汤的风味,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肠旺”与“常旺”谐音,意味着吉祥。

先吃肠旺面,汤色鲜红,肥肠粉白,血旺紫红,葱花翠绿,还有鸡骨和豆芽,可谓有荤有素。面条极像方便面,深黄色,据说,是因为加了鸡蛋和一定比例的苦荞面,经过“三翻九转四道压”(三翻为和面、压面、切面;九转为压面工艺要有九道;四压为每一道工艺要压四次)才能制作而成。

吃一口,面很筋道,肥肠和血旺耙软嫩滑。

后来发现无论是常旺面还是软哨面,里面的脆哨或软哨,就是我们平时把五花肉或肥肉炸成的“油渣”,再加了各种调料后炮制成的“哨子”,香、咸、脆、爽。

我觉得肠旺面味道可以,是我喜欢的香辣浓郁,但其他人却觉得太辣了。来贵州,怎么能不吃辣呢?

 

酸汤鱼

除了辣,导游说来贵州一定要吃的就是酸。

在贵州有一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三天都不吃酸的话,路都走不好了。

四川人喜欢吃辣,也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太潮湿,需要吃辣来排出体内的湿气,贵州人吃酸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不是因为环境气候,而是因为地理位置,贵州在云南和四川之间,但是却不产盐,只能靠四川供给,价格很贵,据说在民国时期,贵州每年都要从云南,浙江,四川等省份买20万吨的盐。当时交通还不发达,只能靠马匹运输,在其他省份买的盐的价格还很贵。

所以买回家的盐,贵州人是不太舍得吃的。半年才吃一斤,在贵州也有“斗米换斤盐,斤盐吃半年”的说法。但是做饭的时候,菜里面放的盐太少的话,它的味道就会不好。所以贵州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酸这种味道来代替盐,这样做出来的菜开胃,口感也很丰富,而且还能减少盐的使用,节省开支,就这样贵州人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贵州的酸汤中“白酸、红酸”风味最为独特。红酸汤,是以贵州当地一种野生西红柿——毛辣角为主料制成的酸汤,红酸的酸味醇厚,色淡红而清香(导游特别推荐说这里的西红柿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景区随处可见卖的,可以买来尝尝)。尤以凯里市区最为典型,故外界统称为凯里酸汤鱼。

第二天夜住凯里,酒店旁边正好有一家酸汤鱼店。

美团的价格,好吃不贵。将近两斤的黄辣丁鱼,一盘凉拌折耳根,一盘米豆腐,和一些配菜豆腐青菜土豆之类的配菜。

还记得导游曾说,认识贵州,要从吃折耳根开始。她八岁时离开贵州去了南京生活,折耳根便成了她N多年里魂牵梦绕的美食。但网上太多关于折耳根难吃的说法,所以内心还是排斥的。先是夹了一小根尝了一下,入口是有股怪味的,但细嚼之后竟然有些清甜,是可以接受的味道,并不像网传的那样难以下咽。

听说米豆腐也是贵州著名的小吃之一,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如“豆腐”。这是第二次吃了,第一次是在青云市集,是一碗绿色的像小面鱼一样的,这次是白色的状如凉粉。但相同的是里面都加了酥黄豆、酥花生、葱花等佐料和明艳香辣的红油,吃起来冰冰凉凉,酸辣可口。

主角当然是黄辣丁,鱼肉鲜嫩,酸汤浓郁,只是蘸料里好像加了某种香料,香得让人接受不了,后来干脆不用蘸料直接吃,味道也是酸辣鲜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吃”在贵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