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游之一 孔子的诞生地和墓地

苏北游(20230323一一0401)之一 孔子的诞生地和墓地

在山东省曲阜市东南25公里处有一个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人称“尼山圣境”。这里是中国先哲孔子的诞生地。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闻名遐迩。孔子父亲生活过的鲁源村,孔子母亲的家乡颜母庄,孔子出生的夫子洞,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圣父、圣母、圣人的圣境格局,尼山圣境由此得名。

涨姿势的图片

一走进尼山圣境的大门,一座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在远远的山间平地上,背山面湖,面南而立。像高72米,为世界最大最高的孔子像。塑像的容貌令人可亲、可敬,一副师者、长者、尊者”的形象令人入眼入心。这座孔子像是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的标志性景点。

园子很大,我们选择了乘坐观览车,由湖边到山前转了一大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学堂。大学堂依山而建,儒家思想智慧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仁厅、义厅、礼厅、智厅、信厅、礼乐堂等有序的、仪式化的文化空间。大学堂是文化的学堂、艺术的殿堂,通过东阳木雕、山西泥塑、苏州刺绣、福州漆画、景德镇陶瓷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经典之作,表达不同的文化主题。

大学堂大量应用廊柱、穹顶等建筑手法,集合殿、堂、厅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力求建成既充满传统文化元素、又富有创新意识的传世文化建筑之作,构成集博物、典礼、讲堂、会议、演艺以及其他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建筑。

 

前面标牌写的是:《金声玉振》,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场大型礼乐演艺。该演出以“世界的孔子”和“孔子的世界”作为立意方向,整场演出纵贯人的一生,演绎出“由凡入圣”的过程,引导观众走进“风雅颂”的礼乐画卷,感受明礼生活方式。《金声玉振》演出,共三篇九章。将诗、乐、舞等中国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艺术的舞台装置、大型机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结合,以四季更迭、人生九大阶段所涉及的重要仪式为主轴线,展现普通人在圣贤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成长的过程。在现代化多媒体的演绎中,听众有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再前行则到达尼山孔庙。尼山孔庙掩映在葱郁、别有特色的古柏林之中。建筑群前为庙,后为书院,各成院落。庙有殿、堂、祠、亭等建筑,分为东、中、西三区。中区有前后两院,前为大成殿,后为寝殿。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西区南有启圣殿及寝殿,东南部与中区相接处有毓圣侯祠。

 

书院有正房、两厢各三间。尼山书院又名“尼山诞育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尼山孔庙增加讲堂、学舍,具备了书院功能。以后的修护建皆为父老乡亲积极地参与,“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士民好事者,大出钱而劝成之。”

尼山孔庙内外布满柏树,但此处柏树的枝叶很少有伸展者,形状如笔。当地传说因孔子是最有学问的人,故其生地的柏树均似大笔。

这里还有一个“扳倒井”的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征在为妻后,离家出走,颜氏身怀六甲后仍居娘门。按当时的风俗,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因此颜氏后来只好在颜母山与尼山之间的一个山洞里生下孔子,取名曰丘。母子二人就住在山洞内相依为命。第二年夏天颜氏怀抱孔子经颜母山后回娘家,因酷热难忍,颜氏行至山东边便走不动了,只好坐在山坡树荫下歇息。此刻,因干热而觉口渴,便想找水喝。找来找去发现一口井,井水虽然不深,但是趴在井沿上伸手去汲水而不得。颜氏在急切中跪在井沿上,手扶井口沿石,面向西山祈祷:“若井口歪斜一下,让井水自然从井中流出,使我母子得以解热去渴,必感谢上苍。”话音未落只觉得井口缓缓倾斜,不一会水自井中向东流出。颜氏欣喜若狂,携子痛饮,觉得井水甘甜无比,身心顿觉清爽。此刻,有一牧童也想来此井汲水,见此情景,好奇心起,待颜氏母子二人离去后,便来至井旁,察看后大吃一惊,想不到井水自动流出,遂即传扬开来,于是人们曰此为“扳倒井”,孔子后代将此井命名为“圣井”。

 

离开尼山圣境,驱车到孔林,孔林即孔子及其家族墓地。又称“至圣林”。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两千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根据历史记载,孔林之中大约埋葬着孔子接近二十万的子孙后代。据说:孔林地下的墓冢已经埋了三层。直到现在,孔家后人也可以通过交钱的方式葬入孔林。不过也不是所有孔家人死后都能葬入孔林,有”五孔不入”之说,即:不满18岁夭折的孩童、嫁出去的女儿、入赘孔门的女婿、成为和尚道士的出家人、品行不端、作奸犯科的人,死后都不能葬入孔林之中。

 

孔林是我国规模庞大、持续年代久远、保存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子的墓是孔林中的主要景点,墓前有二通石碑,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代名臣黄养正所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三个字。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林内存有上千块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朝代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其中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因此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另外还可看到各代的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

孔子于鲁哀公十七年去世,至今2500多年,其墓冢封土为偃斧形,高四尺,仅比地面略微高出,并无祠堂等建筑。弟子们于墓前以砖瓦砌成祠坛,规模很小,方仅六尺。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孔子的林墓也受到了重视。为显示弘扬圣道,历代王朝相继修林植树,不断地扩大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使孔林成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

 

孔林苍桧翠柏,郁郁葱葱。孔子墓地,据说两边苍柏的数目也是有讲究的。神道右侧有73棵树,象征孔子活了73岁,左侧则是72棵树,代表孔子教出了72贤人。走到尽头是“至圣林”牌坊,“圣”字没有上边的一横,代表孔子思想至高无上。

孔子的墓在最里边,东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南为其孙“沂国述圣公”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是有讲究的,称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孔子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走马观花观看了孔林,此时已日落西山,墓林上空雾霭缭绕,更让人产生一种看不透的神奇与神秘。巨大的松柏影下阴气森森,我们快步顺原路返回,走回神道时,心神方才安定下来。

 

孔林最出名的传说就是“乌鸦不栖、蛇类远避”,有人还说这是孔子受到上天庇佑的明证。经过现代考古学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孔氏家族在墓葬时,在墓穴中要放入雄黄和朱砂,蛇类是最怕雄黄的,因此孔林中地上没蛇。而孔林之中主要的树种是柏树和楷(jie)树,这两种树木发出的气味会让乌鸦讨厌,所以也没有乌鸦过来栖息。

其实想当年,孔夫子在世的时候,也是郁郁而不得志,虽说也曾做过鲁国的司寇,可是时间不长就被罢免了,只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当时的各国君主又不采纳,只好设坛授徒,讲授儒学,才使儒学思想源远流长,以后的各代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致后世学者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孔子生前确属失意,既不被王家重用,更不被时人理解,那些忠诚的弟子们,跟着他又挨饿又挨打,吃够了苦头。临终前七日,这位达天知命的仁者终于掩饰不住内心的失落,对弟子子贡悲歌道:“泰山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其实孔老夫子当年就是一个教师爷,一生颠沛流离,为了理想四处奔波。何曾居住过如此豪华的宅邸,又何曾想死后备极哀荣,葬入如此豪华的墓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苏北游之一 孔子的诞生地和墓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