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屋

很久以前就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个空灵的地方,它不大,且不豪华,甚至无需陈设。

但它却可以安放各种各样的想法,可以容纳各色各样的灵感,还可以包容各式各样的主张。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倾诉,可以有林林总总的泛论,还可以有形形色色的腔调……

2016年的初夏,一通电话将我思绪中混沌的虚拟勾画出了轮廓。

记得那会儿是正午时分,午餐消耗了精力,正昏昏欲睡,但电话中聊到的内容,犹如清醒剂一般,顿时睡意全无。

涨姿势的图片

也许是在思维空间里寻寻觅觅久了,成就了那一拍即合。

我甚至没有问是啥样的“地方”,更没有记住电话那头说的名称,就应允把我在“美篇”上发表的一篇游记《彩云之南》用于其首发刊上。

就这样,那包含有六千多字与五十多幅照片的美篇,有幸被微信文学公众平台“黄桷小屋”的发起者链接转发了,立撑撑地站在了小屋“零作者”的位置。

“零作者”这个称谓,我还是从去年11月份《重庆晚报》上游新闻的一篇有关“黄桷小屋”的报道中拈来的,但却恰到好处地解说了那时那刻的情景。

打那以后,我再无暇耕耘美篇,心无旁骛地开始了在小屋里的扑腾。

慢慢翻阅黄桷小屋,三年零十个月了,看着她缓缓走过了春秋冬夏。

初生,嗷嗷待哺,蹒跚学步……

小屋在发起者的搀扶下前行,使她走得稳稳当当。

回想起,小屋稿源捉襟见肘的时候,几个人几个脑袋几支笔,挤出时间也要码出一堆文字投进小屋,想方设法让她每一期满实满载。

回想起,诸多的不看好,预测小屋会摇摇欲坠,小屋的铁杆们相互打气,用沉下心的等待陪伴小屋经历成长中的洗礼。

回想起,专业作家用不屑的眼光瞥着名不见经传的作者,那犹如芒刺在背的挣扎,但却因此而激发出了强烈的自尊,唯有埋头实打实地笔耕,才能抚平那似有似无的创伤。

人们常说,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然而一步步走来,我却觉得褪去了“初生牛犊”的锐气,沉淀下了对于写作的敬畏之心。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写作的遵循,不是照生活的原型依样画瓢,而是在瓢中加拌作料,使创作有遵从感,更有可读性。

有人追着我问,文章中是不是写的我自己,我哑然,不否认,但也不敢认下。因为那似是而非,连我都分不清哪里是我,而哪里又不是我。

我以为自己有问题,但转而大悟,实则是投入了我,又混入了他和你。

漫步在文字的海洋里,感觉惬意的时候,往往手指敲击键盘很顺溜,思绪很快就跃然成了方块字,电脑的屏幕显得那般温顺,想啥得啥。

而出现困顿的时候,面对屏幕陷入一片僵局,它不理我,我也不想理它,木楞楞地盯着光标时有时无的闪动,无动于衷。

一旦瓶颈突破,一切变得峰回路转,思维的闪光随指尖欢快愉悦地码出行行文字,其中的美妙不可言喻。

文章脱稿,仿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油然而生。

文章发表,仿佛怀抱婴儿珍爱不止。

特别珍惜读者那些走心的留言,给作品增色,令人感慨万千。

特别开心朋友们的关注与鼓励,评价与转发,悬着的心终于因共鸣而归回正常的频率。

特别忻悦黄桷小屋的红包,尽管从不以此为目的,但却欣喜来自读者和小屋平台的心意,小小红包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从天边挽成了近在咫尺。

一位投缘的朋友常常会以黄桷小屋的里里外外与我展开话题,聊起来满满的喜爱让人感动不已,她甚至可以说出某些作者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作品,她说最喜欢接地气的文字,就像叙述着她的经历。

我觉得她是有故事的,邀她写作,而她却说想写但没有底气。

一次随意聊天,她问我有没有参加什么文学组织,我说参加了的,但却含含混混没有说清楚文学团体的名称,她的眼中飘过那么一丝疑惑。但仅仅是一瞬间,她随即宽厚地说:“你这样的,我才想当你的粉丝。”

换着是我疑问了,她说写文章发表不知道该怎样介绍自己。“没有学历,没有文学根基,没有良好的职业背景,总之,没有一丁点可以唬人的光鲜。”她说。

我不晓得该怎样给朋友解惑,是说那些耀眼的光环是双刃剑,不是人人都能hold住的吗?还是说那些头衔本就虚无缥缈,与其忽悠人,倒不如能够码出真材实料的高品质文字呢?

看着朋友的眼睛,那所透出的是富有阅历而且自信的眼神,我顿悟她的粉丝说,不仅仅是鼓励,重要的是她知道了我不在乎虚名。

说来也是,有谁愿意与老是端着所谓名誉身份的人同流?

我了然朋友其实对于所谓的“光鲜”也是不屑的。因而我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不要埋没了自己的才气,想写就写,用心创作出吸引人的作品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推介。”

朋友说她寻觅到了知音,而我又何尝不是?

一路走来,这是我的第50篇作品了,创作路上的点点滴滴真是感悟颇多。

有人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写作吗?邀你登上大的平台,我婉言谢绝。

不是清高,是想用九分的情怀守着自己宁静的心境,而还有一分是倔强的自负,不想任人宰割,将呕心沥血铺就的完整文字撕裂得体无完肤,偏偏倒倒而失了重心。

感念黄桷小屋,一个写作爱好者可以释放情愫的天地,窃以为她的初衷就很打动人,而陪着她成长的经历也好值得回味。

在小屋营造的环境里沉下心写作,可以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在文友相称里不在意谁高谁低。

在小屋里,可以柔情似水地倾诉,可以铁齿钢牙地较劲,徜徉其中总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在致力于维护小屋,其实是好不容易寻找到了可以存放思绪的地方故而珍惜。

而后我渐渐明白是初心未改,守候小屋如我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不在乎名利,不在乎外表是否光鲜华丽。

而她却可以安放各种各样的想法,可以容纳各色各样的灵感,还可以包容各式各样的主张。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倾诉,可以有林林总总的泛论,还可以有形形色色的腔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心中的小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