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愿意参加同学会说起

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爱恨交加同学会”。我回长春工作一年后,即2015年夏天,忽然接到两个初中同学先后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回去参加同学会。我婉拒了。理由是正准备参加外语考试,这是事实。还有不能说的理由,我写在朋友圈了,我不想去跟这些已经分别二十多年的同学重新结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已经从一个“麻杆一样的”瘦子,变成了一个矮胖子,走在街上,他们不会认出我,我也不会认出他们。

第二个给我打电话的同学,是初中时比较熟悉的一个玩伴儿,是一个比较活泼的女孩儿。我在初中时,不像后来进城读高中变得很自卑。那时候我还很开朗。所以我跟这位女同学,平时玩得也很开心。初中生刚刚开始的对异性产生想象,乃至有些同学认为我对她有好感。其实,我只是跟她在一起玩比较开心而已。初中毕业之后,她没读高中,以后便不再联系。

两年后,高中同学策划二十周年同学会。我又婉拒参加,理由是正在等待迎接王瓒。当然,仍然是不愿意去参加怀旧仪式。后来,因为家乡地震频发,同学会取消了,我倒轻松了不少,至少不会因不参加而受到同学谴责,不用感到内疚了。

那几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在高中同学群里、大学同学群里反响很强烈。电影展现的场景与我们这代学生所经历的很像,很脏很乱的宿舍、水房,小酒馆与啤酒。但我并没有看这部电影。我当时刚刚回师大工作,心情非常不适合怀旧,很多工作等待自己做,自己也充满了工作的激情。现在一个人在异域,时间多起来,想起这部电影,看豆瓣评分并不高,但还是去YouTube上看了一遍。

电影当然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故事大都有一个套路,若要感伤,必须把已经错过的人物重置到当下。可时间是线性的,空间也广阔无垠,以我有限的经验看,错过的人物再进入故事之中,属于传奇性质,现实中是很难的。除非有意如此。这也是流行歌曲的套路,比如林忆莲有首歌《听说爱情回来过》。没有爱情,自然不必回来了。

几年前,一个大学同学加我好友,上来就问我当年是不是喜欢她表妹。这让我从何说起呢?通过她帮我重建了一些记忆,原来大学毕业时的二手市场,我们的摊位临近,她表妹帮她看摊,我们几个男生看她表妹好看,就不顾自己的摊位,凑上去聊天。后来,也没有再联系,自然难说什么喜欢。多年过去,有关二手市场,我记得的只有自己把大学买的上百盒磁带都卖了,包括昨天提到的那盒刘若英《我等你》。

某老师讽刺我,说我不过是暗示“曾经有人喜欢”而已。那确实不符合我的本意。大学时代真的没人喜欢我,至少没人跟我表达过这个意思。我曾经对一些偶遇表达过好感,但都没有继续,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机会,一部分是朋友劝我知难而退,也有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

大学时代确实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坚持每天坐在一个某系女生对面吃饭,但从未说过一句话;比如跟德毅师兄去吉林艺术学院门口坐着,希望见到美女;也曾让超哥去索取他老乡的电话号码,诸如此类。

还有一个外院的女生,她跟我说,她理想的爱情,是走在路上,忽然一个陌生男生走到她跟前,蹲下去,给她系鞋带。她还说,她伤心的时候,沿着人民大街边走边买路边小吃,走到人民广场,走不动了,也吃撑了,坐公交回学校,心情也好了。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样子,但她的这些话我还记得,像一种文学意象,留在记忆中。那时候,我一直自负有文学才华,但她说的,都比我写的好。

大学时代,有关爱情,是试探的。像爱迪生找各种材料做实验,大家找各种可能的机会建立缘分。远方城市更是充满幻想,激起自己努力的可能性。但当自己到了那城市,又发现心已留在了以前的城市。因此,眼前的可能性也不再去努力了。直到几年后,收到一条短信,某说梦到了我,忽然醒了,问我怎么样。我敷衍几句。我觉得经验是反证电影套路、流行歌曲套路的最好方式。涨姿势《听说爱情回来过》的图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从不愿意参加同学会说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