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想深入人心还任重道远

不管你愿不愿意,西风东渐在洋节上体现得很明显,不说情人节、圣诞节了,就是万圣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西方情人节在2月14日。这个情人节是怎么来的,起码有四五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是这样的:技术宅的图片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有一个叫瓦伦丁的教徒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爱了。统治者下令将他处死,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的眷恋,也表明自己是无罪的。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他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又改成“情人节”。

西方情人节早就在东方广受青睐,年轻人过情人节越来越普遍。

那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呢?

也算有吧,比如有些人认为七夕就是我们的情人节。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相传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布,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形成了乞巧节。

可见,七夕原本和情人节没有多大关系,应该是个女儿节。

后来,人们放大了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这样就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

可是,我们的情人节应该怎么过呢?有哪些仪式?好像很不清晰,不像粽子、月饼那样和节日捆得那般牢固。我们发现,我们的年轻人庆祝七夕的方式,基本是从西洋情人节照搬过来的,还是送花送巧克力,实力雄厚的也送首饰。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我们的七夕情人节好像是没有灵魂的,只留有一个并没有在国人中形成共识的名头。

而且,我们的情人节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还有一部分人把元宵节作为情人节。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高挂的夜晚。古代未婚女子平时足不出户,大多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游玩,有不少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物色心上人。元宵节这天能成就良缘美眷,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挺有道理的。

至于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当然也能给这个情人节增加一个说服力。不过,随便哪种说法,我们都不缺少用来支撑的这类诗句。

第三种说法是把上巳节(又称三月三)作为情人节。

 

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年轻男女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西洋情人节虽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指向明确,统统都是2月14日;我们就不同了,不同的说法,指向不同的日期,形不成合力,导致每一个的影响都有限,都不够普遍。

如果真的担心西方节日不断涌入,冲淡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单是口头反对有多大作用呢?

拿情人节来说,我觉得不能分散,有好几个就等于一个没有,倒不如先固定一个说法,比如七夕情人节(其他两个也行),然后深入广泛地挖掘这个节日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一系列与之配套且与时俱进的仪式,最终达到像端午节和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一样密切的关系。每到七夕,人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和某些仪式联系起来。若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年复一年的强化中,人们的印象会越来越深刻,没准以后也就成了被更多人认可被更多人自觉纳入节日范畴的本土情人节了。

其实,俩情人节都过更好,多一个节日有何不可呢?就怕有些人担心负担加重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中国情人节想深入人心还任重道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