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外行酿成的炼狱之境

如果要选出一幅名画,将其视为我的整个年幼时代的赏画噩梦,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不会上榜,毕竟它太抽像,还不是那个年纪的我能够看一眼就发抖的作品,能够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的世界名画,最巅峰的一幅,就是《梅杜萨之筏》。

涨姿势的图片

不记得我是几岁时看到《梅杜萨之筏》的,总之那个时候我已经识字了,念得出杂志上名画的名字,因为家里有很多父亲订阅的《世界美术》之类的杂志,在某本杂志的某一个中间跨版彩页上,就印着《梅杜萨之筏》。

 

阴暗昏沉的夜色中,海浪如同阴间鬼魂伸出的一只只枯爪,又像是传说中地狱烈焰的火舌,正贪婪地往上扑向一群绝望的人。这群人,似乎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看到了天边出现的某个船影,于是奋起求救。画面上,还有点力气的人,搭起了一个人塔,位于顶端的人正挥舞着一块发红的布,拼命地想引起船只的注意,下面的人,有些互相簇拥和搀扶着,助力着这一求救行动,另一些人,则已经没有了力气,有的连身上的衣服都被海浪剥掉了,他们横七竖八地倒在木筏的边缘,眼看着就要死了,或者已经死了……

 

裸体名画是我还不认字的时候就经常看到的,因而无论是达芬奇的,安格尔的,提香的,还是波提切利的,米开朗基罗的,或是其他各种流派画家的,都不曾让我觉得不适,甚至还很有美感。但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不同,这幅画里的裸体人物,冲向视野的是一种可怕的氛围,即便当时我还小,不懂死生为何物,但依然对画面上的凄惨裸体感到不适,有一种这些人正遭受着巨大精神及肉体折磨的气氛正从画面上扑出来,他们饥渴,痛苦,绝望,整个画面令人窒息,简直都看不下去……

 

杂志里对《梅杜萨之筏》的简单介绍,让我知道这幅画源起于一场海难,但我那时以为,即便海难是真的,但这幅画必是画家凭想像画出来的,毕竟画家又不在场,他怎么能知道当时的木筏上都有什么人,以及这些人都是什么状况呢。直到成年之后,这个世界上有了网络,我才通过网络百科细细地了解了这幅画的背景,并大吃一惊,原来《梅杜萨之筏》就像报告文学那样,竟是一幅有着相当真实性的油画!

 

 

《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席里柯(1792年一1824年)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

 

席里柯之所以会画出这样一幅画,大约与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有关,想要让世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海难,并且采用影像的方式,除了画出来,还真的没有别的办法。

 

1816年7月,那是拿破伦于1815年兵败滑铁卢之后、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初期的时候,路易十八派遣了一艘名叫“梅杜萨”的海军舰船,载着400多名官兵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执行任务。

 

航海是一项专业技能,海军航海更是如此,但离谱的是,“梅杜萨”的船长肖马雷却是一个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就因为他是贵族,有身份有地位,与复辟的波旁君主站在同一阵营,便轻易捞到了这个职位。于是,当一个外行人手握舰船指挥权的时候,自以为是的错误指挥便充斥在整个航行中,即便船上有内行人,但也只能眼看着舰船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出事,当时,除了弃船,没有别的办法。

 

面对船难,罪魁船长肖马雷和一些船上的高阶军官以及一些贵族乘客一起,乘着仅有的救生船逃命了,剩下的上百名普通海军船员和乘客都被抛在临时搭制的一只木筏上,这些人就这样在汪洋大海里漂泊,听凭命运摆布。

 

几天之后,在饥渴的折磨下,许多人因为绝望而精神失常,他们歇斯底里地说着胡话,一个面包师投海自尽了,另有些人想砍断木筏上的绳索,想让所有人一起死,还有些人前去拦阻,这就爆发了激烈的搏斗,受伤的人因为伤口泡在海水里而大声惨叫,有人甚至被扔进了海里……打到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其中15个还有些体能,这15个人做出一个决定,把其余12个人抛进了大海。直至获救的时候,木筏上只有10人幸存……

 

在经历了大革命和拿破伦当政之后,当时的路易十八好不容易复辟了王位,他不敢严惩与他处在利益共同体中的贵族,又怕此事传扬出去后,自己会受到民众谴责,使王位被动摇,于是心里只想着捂盖子,因而,他只是在报纸上发了一条简讯,又悄悄通过军事法庭不疼不痒地判处船长肖马雷降职和服刑三年,就草草了事。

 

但是,有两个木筏上的海军船员幸存者对路易十八如此轻描淡写处理这次海难的结果感到非常不满,就向宫廷上书,没想到路易十八不但不理睬,还把这两个人的海军职位也撤掉了。二人忍无可忍,就将船难经过写了出来,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梅杜萨”事故这才为人所知,并轰动了法国内外。

 

当时,26岁的画家席里柯也看到了那个册子,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他看来,文字的苍白远远不能表现这一悲剧的程度,画面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手段。于是,他像记者一样走访了生还者,听他们讲述了这场海难的详细经过,以及当时的真实场景。之后,他用了18个月的时间,画出了《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是一幅巨画,它高491cm,长716cm,它比两个姚明还高,比一般人家的客厅都宽。《梅杜萨之筏》是一幅静默不动的画,却又有着疯狂极致的动感,于不动中显狂动。

 

我想像着自己正站在卢浮宫宽阔的大厅和又高又广的墙壁面前,看着《梅杜萨之筏》,画上濒死的人物应该都和真人一样大小,这样的尺寸恐怕也是席里柯特意为之,为的就是要让逼真的场景显得更加骇人。如此情景,一定会让我宛如自己正身处无依无靠的汹涌大海上一般,内心升起的必是一种无比可怕的感觉。

 

在我眼中,绘画的功用是很多样的。有些画适合挂在厅堂里,有些画则不适合,《梅杜萨之筏》就不适合挂在任何有人居住或办公的房子里,因为它真的太可怕了。据说,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曾说:“我真希望能把《梅杜萨之筏》从卢浮宫里剔除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

 

想不到,安格尔这样的大师也会有和我差不多的脆弱神经。但庆幸的是,即便是路易十八,高踞着一国的王座,也明白自己和围绕着自己的贵族阶层无法悄无声息地让这件事消失,此时路易十八的心中想必还清醒地记着被推上断头台的前辈路易十六,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忌惮,最后,路易十八出钱买走了《梅杜萨之筏》,把它送进了卢浮宫,想让这幅画被淹没在这里。如此,后人才能有幸一睹这幅画的惊悚与晦暗。

 

然而,路易十八默不作声的“补救措施”依旧无法平息民间对王廷的怒火,在1824年复辟王朝的第二位国王查理十世即位后,才过了六年,1830年的时候,法国又发生了七月革命,统治法国240年的波旁王朝宣告终结。

 

当然,《梅杜萨之筏》所拥有的不仅是吓坏安格尔的可怕气氛,也拥有激励了另一位画家的动感力量,那就是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

 

据说德拉克洛瓦在看过《梅杜萨之筏》后,就像发了疯一样,从此就寻求起了同样的创作方式。还别说,后来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无论是塔状构图、色调还是动态,都很像《梅杜萨之筏》的风格,甚至其260cm×325cm的大规格也颇有一点点前者那种大幅油画的夺目气质。

 

图片

 

最后,说一点画家泰奥多尔•席里柯(1791-1824)的简要生平。席里柯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卢昂的一个律师家庭,他自带绘画天赋,曾在格罗(1771-1835年)的画室里与比他小7岁的德拉克洛瓦一同学画。1812年,21岁的席里柯展出了他的《轻骑兵军官的冲锋》,获得极大的成功,人们称他为“法国的米开朗基罗”。席里柯28岁时创作了《梅杜莎之筏》,并曾将这幅画带到英国和德国展出,均引起极大的轰动。

 

 

 

可惜的是,1824年1月,年仅33岁的席里柯在骑马时,不幸坠马身亡。一代天才,就这样陨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一场外行酿成的炼狱之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