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用“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问题?

孟子用“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问题?

涨姿势的图片

“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几乎人人皆知,意即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但孟子在文章中举出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虽然读了很多遍,可依然不知所云。后来又反复想,反复对照着解释想,才算略知一二。

“揠苗助长”来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们看下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何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之外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是在回答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的时候,引出这个成语的。孟子所言培养浩然正气,要用正直的方法来培养而不要加以伤害,要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时冲动或者偶然行动,但不要怀有特定的目的,要按照其规律让这种浩然之气培养壮大充盈满自己的心胸。也就是要按照事物本来发展的规律来行事来培养,不要好心办坏事。而“揠苗助长”呢,为了让苗快点长高长大结果,不辞辛苦,连根拔起,表面长高了,其实严重伤害了苗成长的本性。

错误在哪里呢?其一,目的性功利性太强,恨不得马上让苗长大结出硕果。目的性功利性太强不好吗?耕耘耕作的努力程度由己决定,而是否结果非己所能决定,还有自然条件的变化。目的性太强则很容易做出揠苗助长的事情,很辛苦很累很忙,但是很遗憾,没有结果,或者结果很伤人。其二,违背了事物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很辛苦,但事与愿违。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孩子成长,如果家长只盯着分数,让孩子辗转于补习学习而不得玩耍嬉戏,结果将得恶果将遭报应。这里为了委婉说,没有用“必得恶果,必遭报应”。再比如,情感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在情感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异性有朦胧的好感刚刚萌发,便被老师家长打着爱的旗号一棍子棒死,捂死于萌芽状态。承受能力大点的孩子还能逐渐恢复,禁不住打击的脆弱点的孩子,很可能此后将情感的闸门关闭,而家人老师却浑然不知。其三,自以为聪明的人常常做出最愚蠢可笑而自身不知的事情。浩然之气固然很好,但如果不按正常规律来培养,想着靠小聪明走近道来快速获取,结果往往不能。

孟子说感叹“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世间人多数都行色匆匆,出名趁年轻,发财趁年轻,当官趁年轻,都不断做出或者正在做出“揠苗助长”的故事,而且各个不同,曲折连环,险象丛生。不管成功或者不成功,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所谓成功乃至硕果或者功成名就,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终亦必亡而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孟子用“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问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