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备课,这是专业成长最快的方式,没有之一

国庆假后第一周,七天工作日。

 

这一周,我听了十几位老师的十几节课。每听一节课几乎都要再用一节课的时长去评课,于是,每天可谓是“不是在听评课,就是在听评课的路上”。但是能够这样沉浸到课堂里,去研究课堂、指导教师成长,又觉得是一件很幸福且很有意义的事。

涨姿势的图片

本来想专门写一篇文字来记录一下听课所获,题目都想好了——《这周我听了十几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分享给你》,但是掰着指头算算今天的时间……好像不太够用。那就放放,先把这周的几则“早安,朗星”发一下吧,有些听课的感受融在里面了。

 

10月9日

学校有很多工作,但在我心里,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每一个平凡又平静的日子里,每一位老师是在成长还是停滞不前?在与学生交往的时候,大家的教育技能是否在提高?在课堂里,我们的教学是否扎实有效?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内心会有些许焦灼,希望大家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而成长最快的会是什么样的老师呢?

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的所有举措(如教研、共读、买相关的线上课、鼓励写随笔等等),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外在的力量,是学校作为一个大环境促进你成长的一种方式。但最快的成长永远是自我成长。

公众号新校长传媒今天转发了一篇文章《好老师一定是自己栽培自己》。自己栽培自己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真听课、学习;会自觉地研究教学,反思教学,阅读教育类书籍,让自己处于不断地成长之中。当他这样做的时候,看似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但他会更快地为自己赢得职业上的幸福和自由。希望你是这样的老师。

10月10日

工作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发现问题:这几个孩子总是迟到,那几个孩子作业老完不成,某些环节课堂总是比较乱,这种类型的题孩子错误率特别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能够发现问题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把发现的问题“嗒嗒嗒”说出来却不去想办法解决(认为没办法解决),或者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那么问题的发现就失去了意义,自己也很容易沦为一个抱怨型的老师。

昨晚给大家分享的文章《盲目努力,不如智慧解决》中说,要寻找“鸡蛋清”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缺乏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找不到“鸡蛋清”。比如学生饭后不清洗餐具的问题,如果仅靠看餐老师强调,学生可能短时间内按老师说的做了,但对他来说,这个行为只是老师的要求,无法真正触动他内心。如果让他看一个未清理的餐具在几小时后滋生细菌的视频呢?是不是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清洗餐具的危害?孩子们洗餐具的时候是不是都会想到这个视频,从而洗得更认真一些?“所有的规则都要伴随着解释”,能触动孩子的视频就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式。

在本次党的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中,原来的重点是抓好“学、改、干”,后来改为了“学、干、改”。细思这两者的区别,确实觉得后者更恰当。因为问题永远在发生。学了干,干中出现问题了,改;改了之后干,干中再出现新问题,再改……所以,“改”是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地改,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不要惧怕问题。发现问题,努力找到“鸡蛋清”,解决问题。

10月11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是最应该授学生以“渔”的地方。

但是很多课堂里,老师不停地借助繁多的PPT或自己事先已有的知识,把一条又一条“鱼”抛给学生,学生只能张着小嘴任老师投喂。有的能消化就消化了,消化不了的顺嘴又溜出去了,一节课收获寥寥。看似学生坐在课堂里回应了老师的种种教学行为,但有效的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应该是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默会于心的一条铁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凡学生会的,老师尽量不讲或少讲;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代替学生解决;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教师才需“四两拨千斤”,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之感。

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只有你跟教材(教学内容)之间产生了深刻的链接,课堂才有可能成为教师、学生和知识共鸣的地方。

好好备课,好好备课,好好备课。这是专业成长最快的方式,没有之一。

10月12日

常听到老师们反馈班里某个孩子出现的某种问题。有时候我想,孩子此时所暴露出的问题或是他自身性格的原因,或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但当孩子来到学校后,我们如何找到“鸡蛋清”,有效地解决他的问题?

上海的万玮老师在《孩子调皮是问题吗》这篇文章中说:

“把目光聚焦于如何制住调皮的学生,我们已经走入了误区。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关注的是问题、学生还是我们自己。……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影响力。如果我们对学生没有影响力,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可耻地’失败。就好像在那些爱情小说里,男主人公要想取悦心中的女神,那女孩若是不爱她,她做什么都令人讨厌,都是悲剧。因此,与其寻思‘降服’调皮学生的办法,不如考虑如何赢得学生的心。”

希望这段话能给被“调皮孩子(问题孩子)”困扰的老师一些启发,想办法与孩子的内心建立情感链接,成为学生喜欢和信任的老师,再着手去慢慢改变孩子。

10月13日

郑州有一位教育博主叫刘旭静,她创办了“爱家读书”,与魏老师也有过一些合作。

有一段时间,她每天早上都会在朋友圈发自己家的早餐,食材丰富,搭配合理。匆忙的清晨能这样准备早餐的家庭应该很少。餐桌上会再立上一本书,而配文除了一句与这本书的主题有关的话之外,还有一句:好好吃饭,好好说话,好好爱。这句话每天都不会缺席。

最近,这句话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这应该是刘旭静老师的一份重要的生活感悟,所以她不断地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和他人。于是,我不由得往深处想了想,发现它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是高吻合的。

 

“好好吃饭”关照的是我们的身体,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我们因为工作忙或贪恋口感等原因,常常忘记好好吃饭的重要性:要么吃饭不规律,要么不注重营养搭配,有时吃了太多“科技与狠活”下的食物,直至健康出现问题,才知道要做调整。

“好好说话”指向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归属到人的社会属性。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要与同伴交流,但高质量的交流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渴望别人尊重自己,别人也怀着同样的渴望。所以,当大家都能够好好说话的时候,我们彼此被尊重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好好爱”是道德仁爱境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都是爱的方法。当一个人能够好好爱别人、爱世界的时候,他一定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也一定能得到别人的爱。

亲爱的朗星伙伴,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吃饭,好好说话,好好爱。”

七天的工作日就要结束了,最后,祝大家周末愉快!图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好好备课,这是专业成长最快的方式,没有之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