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沉雄 笔墨苍润

两个月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院长李锦胜教授要新出版一部画集,致信讨要我前些年为他撰写、见之于报端的一篇文章。六年前,我们离别都市,归隐江南山中时,丢掉了所有,包括那些攒了几十年的剪报,只带走我尚未修改的几部书稿。

找了好几次,也找不到写李教授的那篇文章,以为这样拖拖就过去了。谁知道,前天,李老先生又来信催要。我头皮发麻,翻箱倒柜,仍未见其文。今天下午,我试着用几个关键词“百度”一下,竟找到了这篇写于2017年2月的两千多字文章,读之依然有味道。急忙传给李老,稍后,他回信:“写的好,我的画集里能有你的大作增色,荣幸之至啊。”文章未必有多好,只是厚德仁义大家鼓励后生尔。

特将《壮阔沉雄,笔墨苍润——李锦胜教授笔下锦绣山水胜却仙境》一文转于“茶溪听雨”公众号上。

真是隔行如隔山啊!由新闻界转入书画艺术界,我竟不识著名山水画家、国画教授李锦胜先生!

三年多前,中国科技大学艺术中心方浩老师邀请我参加一个饭局,当时有合肥几所高校的美术教授,还有从淮南、蚌埠等城市高校赶赴来的美术学院负责人。这些青年才俊告诉我,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研时的老院长、导师李锦胜先生路过合肥,晚上同门师兄弟宴请恩师李老。

我记得那次见面时,有学生借着酒劲鼓动李老:“老师的山水画越来越正大气象,又领衔那么多大型主题画创作,画价应该往上升一升了,给我们腾出来空间嘛。”李教授没有答腔,和悦的脸色沉下来,饭局草草结束。李老拿出纸和笔,站在桌边画画,刚才闹腾腾的场面安静了。

李老边画边讲解,都已不再年轻的这些大学教师围着、挤着。李老脸色和缓起来,说,“以后我来了,你们要带画来。我要欣赏,要看到你们绘画方面的进步,别再惦记着画价那点事儿。”学生们连声称“是”。

与新中国同龄的李锦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是蚌埠三中教师了,在当地是很能有名气的画家。他考入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读书学画,毕业留校任教,后又考王石岑导师的山水画研究生。

李锦胜先生多次说过,自己欣逢安徽历史上美术界大师云集的一个好时代。那时候的安徽师大校园内,有申茂之、王石岑、光元鲲、郑震、周芜、吴栋梁、张自申、恽振霖、吴燃等名家执教。学生们如鱼得水,在名师们的悉心培养下痴迷国画。那时候,李锦胜一得空就往王石岑老师那简易宿舍跑。这位师承国画大师黄君璧的老师,从如何选笔、选纸、选砚、选墨,到如何用笔、用墨、用色以及用矾、用胶等等,对照实物讲解,亲笔示范给李锦胜看。那时系里有工宣队,晚自习后关灯锁门,强制学生回宿舍。一些学生晚自习后悄悄跑到王老师宿舍,房间很挤,学生们围在王老身后,王老轻轻铺开宣纸,凝神磨墨,稍后提笔在宣纸上纵横驰骋。

涨姿势的图片
王老说“磨墨如病夫,提笔似壮士”。大家不知道时光在流逝,时常到黎明前才归去。二零一四年底,王石岑先生百岁诞辰时,众弟子们在省博物馆举办他的画展。李锦胜等昔日的弟子天南地北赶来了,忆起恩师,很多人涕泪纵横。
李锦胜先生还说起留校任教后,读王石岑教授的研究生,王老“赶”过他,逼着他去南京、上海等地拜访名家,上门讨教。那时工资低,李锦胜就与另一位教师背着被子,每到一地访名家时,饿了就啃干粮,夜宿学校体育馆内。有时,名家点评他们的画晚了,留他们吃一餐便饭,他们嘴上推辞吃过了,可肚子“咕噜咕噜”响着。

李锦胜教授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深信不疑的。他留校后,还常听文史教授的授课和讲座,与文学院教师交朋友。还曾师从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教授、南师大中文系教授马景伦先生、著名篆刻家王一羽先生。绘画技法那些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苦修到一定程度,都不是太难的事情,最难的是蕴含在一个画家骨子里的文化底蕴,最终会反映出他的绘画作品内涵和深度。画山水也好,教授山水画也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和积累,反映在作品里是很自然的事。

李锦胜教授曾经八上黄岳,四上匡庐,游三峡、桂林,登泰山、峨眉,游九寨沟,上雁荡山,走西双版纳,搜尽天下奇峰。在外人看来,一位成功的国画教授吃这些苦头不太值。李锦胜足迹天下,写过很多论文笔记,记述了他从名山大川间走过,领略到大自然界的神奇与博大,切身感受到一个画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悟其精髓和实质。缘物寄情,创作出有分量、有深度的好画。或许正得益于此,他笔下的山川生气勃郁,变化无穷。老画家黄叶村先生称赞他的《山韵》等国画,有“得天地造化之功”。李锦胜教授身体力行,退休前坚持每年带学生外出写生、考察。用钢笔或铅笔画速写,后用宣纸作水墨写生,积累了大量不同地域特色的山水画稿,为山水画研究和创作奠定了基础。
有评论家称,李锦胜教授画的山峦,寓奇于正,山姿厚重、稳健,显现出正大气象。而这正大气象又是依靠浑厚、绵密的笔墨线条交叠、罗织而成,每一座山峰的结构、节奏、肌理、走势以及浓密、轻淡、苍茫的视觉感受都是通过线条墨色来体现的。山水自然真切,情与景合,在画中塑造出的山、水、石、林、桥、房屋,让观者可入、可游、可住,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国画的灵魂所在。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丛芹博士评论李锦胜教授的山水画时称:“他的画,特别是所画大山大水,壮阔沉雄,笔墨苍润,构图新颖,以理法为重点,以神趣为旨归,形成了雅正朴茂、明洁精微、意境深远的个人风格。”

李锦胜先生退休了,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出来,还没轻松一下,各界一些重大国画创作活动,力邀他出来领衔主持。群英荟萃,各抒己见。平时温雅谦和的他,很多场合下不顾情面,力主国画创作不能凭空捏造,更不能物质至上、媚俗艳俗。他在主持八百里皖江百米长卷创作过程中,多次率创作人员实地写生采集,反复讨论,寻找特征特色,成功地创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长卷。

李锦胜先生近几年,除了写生创作,就是赴西方学习考察,汲取西画营养。在传统艺术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中国山水画受到的冲击是强烈的。有人认为,一方面传统的深厚积淀形成了强大惯性,另一方面视觉艺术的突变与多变又催逼山水画形式进行变革。因而,许多国画家陷入一种焦灼中,滋生多种流派。有着力于形式变革的“现代派”,注重形式变革的山水画多在材料、技法、手段上做文章,甚至与影像技术结合,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山水画明性畅神的文化内涵。注重绘画意境和笔墨修养的“传统派”,一味注重意境和笔墨修养的山水画,往往又因恪守传统法则而失去鲜活的时代感受。以及将时代气息与艺术传统有机结合并汲取西画养分的“新古典派”,既坚持笔墨、意境的本体特色,又结合自然特点、时代特色并汲取其他养分将其变化、提升、翻新。李锦胜先生学识、修养、品性已蓄积了巨大能量,他是清醒的国画家,他的山水画自然属于第三种类型,而当代的国画大家大多数会从这个阵营中走出来。

我们期待着,李锦胜先生的山水画引领我们的目光走向一个更高的山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壮阔沉雄 笔墨苍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