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非要喜欢学生,但至少要表现得喜欢他们

昨晚读到汤玫老师的《被短视频淹没的孩子们》,颇觉难过。文中写的正是很多中国孩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孩子的现状。我常常想起我们的晨诵诗歌里惠特曼的这几句诗: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涨姿势的图片

正如汤玫老师所言:想想孩子们,如果他们在最应该学会丰富语言的时候,却被短视频淹没,未来,还有什么可期?

 

我在小区里或学校附近,也会看到咱们的一些孩子坐在某个地方刷短视频;我也问过一些孩子晚上读书吗?他们的答案可想而知。作家李筱懿说:“如果不看书,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只由他身边的人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输入,只能模仿身边的人和周围的环境,身边流行什么他就学什么,永远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走,永远找不到自己。”深以为然。

 

最近我读整本书较多,经常在书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角,让我更多地审视和了解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所做的教育,这是不读书时很难体会到的。

 

自己多读书,引导孩子多读书,是永远不会后悔的事。

 

 

上周读书,读到“友好型学校”一词,即要欢迎学生犯错,因为错误是成长的契机。
昨日阅读,读到下面这段话:

在许多课堂上,学生不喜欢暴露自己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同伴:同伴可能会令人讨厌、残酷,如同病毒一般!专家型教师能够营造欢迎错误的班级氛围,他们通过培养师生信任、生生信任的氛围来实现这一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是很酷的”,是值得参与的,同时每一个人——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承认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的过程几乎是非线性的,要求刻苦努力,在理解、不理解和建立我们能够理解的信心中起起伏伏。在这样的氛围中,错误是受欢迎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争先提问;在这样的氛围中,参与是一种规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提升自尊。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昨日参访了上海的两所学校,感触颇多。

 

除了欣赏他们的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文化之外,在听他们介绍学校理念时,更多的是认同,而非像年轻时的惊奇或一头雾水。细想起来,仍然感谢阅读。我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到一所所学校去体会他们的理念和文化,事实上,一日半晌的参观也很难深入了解一所学校,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教育书籍来了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对来说,这是更深入的学习方式。

 

有了这样的阅读背景,有机会到现场参访时,才会有更高的视角、更多的感受。读书吧,我们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昨天在车上刷了大半本书,分享给大家一段儿:“你不必非要喜欢学生,但至少要表现得喜欢他们。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表现出来,你再怎么喜爱他们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样,如果你能让学生们觉得你很喜欢他们,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也就不重要了。”

 

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非常重要。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语文组教研时爱静的分享,她就是用爱的言语来激发孩子积极、热烈的情感,孩子则在浓烈的师爱的滋养下,用良好的表现来回应和回报老师的爱。这样的教育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今天分享一段与家校关系有关的话:

 

“同家长的谈话能够帮助我们改善学生的行为。尤其是,教师如果一直能适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他们接到焦虑甚至是恼怒的家长的电话机会就会相应地变少。只有尽早而非事后与家长沟通才能避免被质问:‘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件事?’——这个问题总是让教师们觉得束手无策。所以对于我们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来说,遇事能够先同家长沟通好有着重要意义。”

 

保持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尤其是与问题孩子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和参与到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比只在糟糕的结果出来后才跟家长联系要好的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你不必非要喜欢学生,但至少要表现得喜欢他们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