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自己有比昨天好一点吗?如果有,就很好”

我问小六“你有没有什么想对那些还没有毕业的人说的”的时候,电话那端的小六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我先想想,怎么说可以说的没有那么庸俗呢?”

这个说自己的毕业感受是“自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的妹子,在想给没毕业的人的一句话的时候,确实显出了一丝真情实感。

想了那么十几秒,她给出了一个答案:“你现在烦恼着的烦恼都不叫烦恼。”

我说,有道理,我要把它打在公屏上。

 

小六,来自中国北方二线城市,来美国读研之前,幻想的美国研究生生活是“每天都很忙”,但在忙碌的同时,可以“用这两年的时间再发掘一下自己未来的道路”。

作为她的同学,我可以盖章认证,在美国读研究生,“每天都很忙”的精神从入学第一天贯彻到了毕业前最后一天。而“发掘未来道路”这件事,我想因人而异,但她应该是发掘出来了的:她已经决定毕业之后转行,向着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AI工程师迈进。

“以前对城市规划这个专业不太了解,来了才发现,美国的城市规划做的是一些不确定性非常大的东西。”

的确,不同于国内的城市规划教育注重固定的规划过程、按照流程就可以规划出一个确定的方案,美国研究生院的城市规划教育甚少带同学们接触实际的规划流程,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对一些规划中的概念、规划相关的价值观进行讨论,这让小六觉得,自己在美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到的东西,和国内工作要用到的不太一样,“如果我现在回国做规划的工作的话,我很难不拖后腿,很难帮助别人。”

而成为算法/AI工程师这条路,虽然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新、很符合潮流的趋势,但其实也根植于小六从前的经历当中。在来美国读城市规划之前,她是理工科学生,在这个社科类专业呆了两年之后,她发现,自己还是喜欢那些“有数学的东西”,所以,结合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世界的发展潮流,“转行”确实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但是选哪条路都不好走,特别是在一个很“寸”的时间毕业。她表示,疫情当前,工作并不好找,她也因此感到焦虑。

 

小六自称是一个很佛系的人,来了美国之后,虽然和周围的人一样对自己的这两年时光有很多期待,但是也没有期待那么多,她选择多问自己:“今天的自己有比昨天好一点吗?”如果有的话,就会感觉很好。

因此上,她觉得毕业的时候往回看,除了学业和职业发展,也收获了别的东西。

比如来到美国之后认识了一些不一样的人。相对于从前自己比较窄的圈子,她认识了来自更多不同地方的人,接触到了不同的价值观,因此有了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的过程。

再比如心态。她觉得,自己现在更有目的性了,或者说,“逐渐认命、不再做梦”。

“24岁了,不小了,该认清现实了。”

我乍一听觉得这话有点悲观,但仔细想想,在24岁的时候认清现实并不是坏事。

是“觉得转行成算法工程师很不平凡”之后才认清“原来算法工程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个体”,还是先“发现自己很平凡”再选择“平凡的我要成为一个平凡的算法工程师”,在我眼里可能是一样的。

在我看来,这世界上的人,最终都要意识到自己是平凡的人,是24岁认清自己平凡,还是42岁认清自己平凡,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上,小六和我的想法有一点点不一样:“还是有那些不平凡的人存在的。”

但我们两个都相信一件事: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是和自己和解,而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把现在的你想象成五年后的自己再看,你现在的处境都是小菜一碟。”

这是小六对自己“给还没毕业的人的寄语”的补充。而五年后的自己,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计划进行,应该是读PhD。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需要工作几年,再在行业里找到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祝福她能依旧在“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的旅程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今天的自己有比昨天好一点吗?如果有,就很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