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

今年清明节,疫情高峰刚过,哥哥从北京回到重庆,我们五兄妹一道,去华夏陵园为父母上坟。蒙蒙细雨中,我们并排站在父母坟前,看着墓碑上父母慈祥的照片,我们照例轮流向父母汇报近来的学习生活情况。

 

父母是同乡,也是同事。他们是在外公创办的江苏海门六甲小学教书时认识的。父亲教语文,母亲教数学。作家冰心和张恨水曾当过他们的老师。1945年抗战胜利后,23岁的父亲到抗战陪都重庆读书。上海机场工作的亲戚,帮父亲买了一张飞机票,飞到重庆珊瑚坝机场上空时,遭遇大雾,不能着陆。每个乘客写好遗书,飞机一直盘旋,汽油快用尽时,长江上的大雾终于散开,飞机摇摇晃晃地落了地。1947年父亲毕业后,在长安厂找到一份工作,母亲为了爱情,背井离乡,辞别亲人,不远千里,来到重庆,和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

涨姿势的图片

我们五兄妹都是50后,我是老三,母亲考上西南工业干部学校时怀上我。我生来爱学习,感恩母亲的胎教,怀胎十月,我每天藏在母亲的肚子里,在教室听课长大。为了生我,母亲牺牲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获得干部学校的毕业证书,母亲被分配到长安厂幼儿园工作。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家里主管养育,穿暖吃饱,看病吃药,饭前洗手,注意冷暖,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受母亲影响多一些;父亲主管教育,读书学习,课外活动,受父亲影响大一些。

 

记得父亲给我们讲爷爷的故事,上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爷爷为了追求强军救国的梦想,报考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叶挺和傅作义将军的校友,是步兵科三期四连白崇禧和张治中将军的同班同学。爷爷在旧军队中当过团长,是身高一米八的威武军人。我看过一张爷爷身着军服、腰佩军刀的照片。

 

还记得有个星期天,父亲带我们去观音桥逛新华书店,买了《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回来在屋后黄桷树下给我们解读,让我们对诗歌散文产生了兴趣。姐姐和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诵读,我们先后成为长安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成为邻居们常夸奖的“好孩子"。父亲还带我去长安厂打乒乓球,后来,我成了长安小学和五里店中学的乒乓球队队长。

 

在十年文革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五兄妹先后全部下乡,更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父母每月给我们每个人寄10元生活费,同时写信鼓励我们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次生产队的会计看到我母亲写给我的信,这个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反复唠叨,竟然不相信我的母亲钢笔字写得如此漂亮。我和姐姐妹妹同在一个知青点上,姐姐是赤脚医生,我是代课老师,妹妹是宣传队员。我被抽调到四川省知青办宣传教育处筹备四川省知青代表大会,姐姐成为万县地区的知青标兵。当时随重庆市知青慰问团采访的作家、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郭久麟教授,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五通山下女医生》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我姐姐的事迹。有一天,在长安中学担任读报员的弟弟刚好读到这篇文章,同村知情的同学马上喊了起来:"这个赤脚医生就是他的姐姐!"

 

文革结束后,我们五兄妹先后回城。77年恢复高考,父亲辅导语文,母亲辅导数学。我这个初中生,经过四次高考,终于如愿走进大学校门。我家五兄妹,有四个考上大学。我们安家后,父母又十分关心孙辈的养育和成长。我们五兄妹不断学习进步,姐姐担任过重医二院团委书记,重医护校老师,重医一院纪委书记,退休后又自考法律本科,取得律师资格证书,担当起主持正义、为农民工讨薪的社会责任;哥哥成为长安集团二工厂副总工程师,荣获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奖,成为享受国家津贴的军工专家。我所在的国企破产下岗后,父母又鼓励我下海再就业再创业,使我逐步走出困境,担任了重庆市饮食公司老四川牛肉分公司负责人。

 

父母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各司其职,不可或缺。俗话说,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胆大我是跟父亲学的,心细是跟母亲学的。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组成了我们这个欣欣向荣的大国家。

父亲退休后,返聘到长安厂长庆公司当计划科长,研发开拓童车市场。有一次,父亲到一个配套厂解决经济合同纠纷,没想到被对方扣留了几天。回来后父亲不愿出门,慢慢患上了抑郁症。姐姐带父亲到重医找专家治病,过了几年才有所好转。父亲七十岁时,母亲带着父亲去上海和江苏老家旅游,拜访了90多位亲友。回渝后,父亲花了几个月时间,用挺拔的钢笔字,写了一本《东游记》。这以后,父亲的抑郁症才痊愈了。历经磨难,父母终于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晚年生活,迎来了父母结婚五十周年的金婚纪念日,父母带我们全家去解放碑留真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

 

我六十岁时,用电脑写了一本《我的梦想》,开启了我追梦文学、健康多彩的退休生活,主编出版了二十多万字的重庆市老年大学师生诗文集《枫叶红》第三集,近几年还编写了20多本网络图书。

 

有个暑假,我们在横山避暑。有天早晨六点钟,六岁的外孙女二妹景诗芮醒来,听说外婆赶场去了,就到书房问我:“外公,你在做什么?"我说:“我在编书。"二妹说:"外公,我也要编书。"我说:"好啊,我们一起来编书。"于是,我和二妹一起动手,用手机照片和绘画,编了一本《二妹六岁学编书》的“美篇”书。

 

这正是:

 

基因难以变更,血缘一脉相承。

生命来自父母,永远不忘感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污话社 » 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

赞 (0)